星期一   2020年07月06日 经济晚报 工业记忆
工业记忆 下载PDF 上一版 |
工业记忆
  • ·探寻御窑复生之路

探寻御窑复生之路

  这里不仅出窑了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成化时期的斗彩;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还出窑了清代康、雍、乾三朝 “臧窑”的青花五彩,“郎窑”的朗窑红、素三彩、粉彩,“年窑”的仿古瓷、珐琅彩瓷,“唐窑”的镂雕造型、胭脂水彩、洋花彩绘等;这里历经明清两朝27位皇帝,专为皇帝烧造御瓷就长达542年,这里就是国家工业遗产所在地明清御窑厂遗址。

  在景德镇市区的中心,有一座高仅十来米的小山包,人们称其为“珠山”。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之一的明清御窑厂遗址就建于此地。或许正是这个官家重地,带动了珠山一带的繁荣,成为今天景德镇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

  御窑又称“官窑”,由于战乱,偏安一隅的南宋皇朝为景德镇引来了诸多北方窑口的工匠,经元朝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景德镇有了御器厂,开启了景德镇作为全国制瓷中心的兴盛历史。御窑厂历经明清两朝27位皇帝,专为皇帝烧造御瓷长达542年,是14—18世纪闻名世界的制瓷中心,其规模之大、沿用时间之长、体制之特殊、影响之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唯一的。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御窑制度终结。

  御窑厂坐落于珠山中路,坐北朝南的御窑厂,除官署、大门、仪门等官署建筑和东西库房外,分别设有二十一作和二十三作,即不同的生产区。规模最大时有窑58座;各类作坊130多间;堂、轩、寝(后堂)、亭、库房、官署、神祠庙宇、水井尽在期间,甚至还有一座狱房,俨然一个被围墙圈住的小社会。据说当时最多时有管理和勤杂人员110多人、工匠300余人,其年产量最多时可达15万多件。

  在今天的御窑厂南大门外广场,安放着一块根据《景德镇陶录》记载的景德镇清代御窑厂原貌复建的门前照壁,这块长15米,高4米的照壁内嵌明洪武至清宣统27个年号,记录着皇权时期御窑厂存续542年。

  据文献记载,御窑厂共有40位由皇帝指派督办瓷业烧造的督陶官,监造各类瓷器,缸、瓮、盘、碟、碗、罐、瓶、坛、盏、盅等,无所不有。御窑生产的瓷器每百件仅有四件能入宫为皇家使用,其它次品、试制品和贡余品都必须摔碎后埋入御窑范围内的地下,以杜绝流入民间。这种集中“坑杀”的结果是,我们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得以在一定范围内挖出大量前朝古瓷,管窥当时御瓷之盛貌。

  御窑厂遗址保护规划范围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为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核心区,周边与遗址直接相关的历史街区、昌江码头、昌江水域为有效组成部分,总面积 22.02 公顷。从御窑厂遗址考古坑道的横切面里,能发现各个朝代瓷片的叠加、纠缠,它以一种无序而又有矩的方式呈现在考古人员面前。在御窑遗址发掘现场,这些瓷片加起来重达数十吨,过亿片。通过层层剥离这些被泥沙包裹的碎片,可以整理出一个朝代乃至某个皇帝的个人喜好,这样的历史发现是最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历经近六个世纪,御窑厂地面建筑早已难觅踪影,现在仅能看到一口古井和几颗古树。

  走进御窑厂,便能看到明代遗存——“一口古井”,井深17米,井口为圆形,内壁为方形,这是中国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今人给它安了个亭子,旁边立一石碑,名:御厂古井。据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管理御窑厂的通判陈学乾所撰《陶政录》记载:“御器厂有甃井二,一在南门内,一在锥龙作”。此井为南门内的井,水井深17米,井口为圆形,内壁为方形,全部是用麻石垒砌,相当规整。

  沿着御窑厂中轴线继续前行,依次是御窑明代成型作坊区、南麓遗址保护房、佑陶灵祠、御窑工艺博物馆、龙珠阁等主体建筑,唐英广场上的一组铜雕和新建的御窑遗址博物馆。

  今天的御窑厂再也没有点燃窑火的可能,但它却是建立在明清两朝曾经辉煌过的窑业遗址之上,作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历史遗存,它记录着中国陶瓷行业最盛时历史以及文化、艺术、工艺的发展印迹,是中国和世界制瓷技术最高水平的实物见证,是重要的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遗址。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已经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江西省首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年底,遗址成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

  御窑厂遗址遗存丰富,包括明清时期御窑厂窑业遗迹、窑炉遗迹、墙体、道路遗迹、古井、古树、窑业堆积遗迹、衙署建筑及其它附属建筑遗迹等。目前考古出土的御窑器物有明清瓷器碎片及窑业工具等可移动文物;御窑厂遗址区周边传统街巷、民居、商铺、民窑作坊、历史文脉以及昌江等,也是其遗存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御窑厂是中国古代制瓷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证,代表了中国制瓷技术由成熟期到鼎盛期的发展演变序列。景德镇御窑厂的建立是经历了五代至元代的逐步发展,建立在南方白瓷、影青瓷、二元配方制胎法等地方技艺革命性发展基础上的,形成了青花斗彩、青花分水、粉彩、镂雕等一些系列工艺,以及平焰式镇窑等烧造技术的突破。其产品代表了明清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帝王意趣、宫廷绘画艺术与地方工艺深入大规模结合的工艺美术新风的典范,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高度发展的实证。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成化时期的斗彩,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以及清代康、雍、乾三朝的“臧窑”的青花五彩,“郎窑”的朗窑红、素三彩、粉彩,“年窑”的仿古瓷、珐琅彩瓷,“唐窑”的镂雕造型、胭脂水彩、洋花彩绘等一系列品种发展,集中有序地显示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步向顶峰的艺术创新过程。清御窑厂督陶官唐英编著的《陶冶图编次》是我国第一部陶瓷工艺学专著。

  景德镇御窑厂是中国瓷业生产技术向顶峰发展的最为系统的记录载体。御窑厂的功能布局显示了古代官方瓷业生产和管理的空间组织模式;窑址窑业堆积反映了烧造年代与规模、产品类型与质量以及其反映的落选瓷器埋藏制度等重要信息;馒头窑、葫芦窑窑群及其附属窑具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装烧工艺,显示了古代烧成技术的演变发展;作坊遗迹和各式瓷业工具展现了严谨的瓷器生产工序、高超的制瓷技艺;“陶书”等相关史籍记录了瓷器生产的配方和工艺;所发掘的瓷片、极少的完整器以及破损器的修复件,是我国古代陶瓷文化、陶瓷技艺、陶瓷材料研究的“活化”标本;御窑厂周边的原料加工、生产运输和管理设施遗址,展示了以御窑厂为核心的完整产业构成及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