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22年01月10日 经济晚报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
  • ·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系列报道

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既是吉安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吉安市顺应数字化发展浪潮,抢抓工业互联网机遇,强化政策举措,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被国务院予以“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通报激励,为全国10个城市之一、全省唯一。

抢抓新基建布局

  加快5G网络布局覆盖。率先出台《吉安市5G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化(2019-2035年)》,统筹三大通信运营商有序推进5G网络建设,推动市中心城区深度覆盖、县(市、区)镇延伸布局,实现市中心城区、县(市、区)主城区、工业园区以及重点城镇5G网络连续覆盖。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市累计开通5G基站5062个。

  深化“03专项”试点推进。强化NB-IOT网络部署力量,构建NB-IoT/4G/5G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打造“智赣119”百万级规模应用场景,增强个人通信和行业发展的需求适配度,全市泛物联网连接数达250万个。

  强化IPv6规模部署应用。大力开展IPv6试点示范,深化推进网络基础设施、政府门户网站、重点行业、重点商业网站和工业互联网平台IPv6改造,全市IPv6活跃用户数量突破新高。

  加速应用节点创新应用。率先在全省、全国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电子信息产业标识解析应用节点项目,推动企业基于标识解析开展供应链管理、重要产品追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创新应用,项目成功入选中国通信学会“2020年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创新成果名单”,为全省两个入选项目之一。

加速新融合推进

  加速两化融合。加快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大力推进5G与工业制造、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技术结合,打造“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等试点示范,引导企业研发和应用具有实时感知、智能决策、自主控制、远程维护等功能的智能制造装备,实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在新的技术条件驱动下,2020年全市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65.31%,5G融合应用数达到115个。

  加快“上云用数赋智”。支持企业将核心业务和生产设备向云平台迁移,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商,丰富产品供给,着力培育打造一批“企业上云”标杆。截止目前,全市企业上云数突破3500多家。威尔高5G+设备管理等项目入选工信部2020年企业上云典型案例。

  深化产业数字化改造。大力推动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提升,促进提质增效,合力泰、木林森、立讯智造、红板、景旺等一批重点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和价值链的集成互联、信息融合应用。尤其是,立讯智造获评工信部2020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着力打造创新平台。创新打造5G联合创新(江西)开放实验室、通讯终端产业技术研究院、高密度互连印制电路板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建立5G人才孵化基地、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标准解析应用节点。

强化新产业培育

  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能级。瞄准触控显示、半导体照明、电子电路板、移动智能设备及终端、5G制造、新兴信息等六大细分集群扩量提质,着力打造全链条全球商用LED产业基地、全国中高端电路板基地、全国重要智能声学硬件制造基地,202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700亿。

  提速5G产业发展。率先布局发力5G产业,推进摩比通讯、南亚新材料、生益电子等企业的5G覆铜板、线路板、大规模天线、电子元器件产业化项目建设,形成以经开区、吉州区为代表的5G产业聚集区。尤其是,2021年7月,经开区5G智能硬件制造产业基地被认定为江西省首批5G产业基地,为全省5地之一。

  抢抓区块链赋能。超前布局区块链产业发展,2020年9月16日制定出台《吉安市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成为全省首个区块链专门政策,率先在农业领域开展了应用试点示范,推进与蚂蚁金服、先锋软件等优势企业的合作,打造了一批区块链应用场景。

推动数字吉安建设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涉及众多主体、众多环节、众多领域,需全方位多层次探索科学推进路径。

  下一步,吉安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对标省委省政府要求,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为数字吉安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重点做好三点:

  一是做好重点规划布局。强化规划引领,积极推进高铁新区数字产业化聚集区、金鸡湖产业数字化创新小镇的建设,为全市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供平台、载体支撑。聚焦5G制造、区块链应用、移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重点领域培育县域数字经济特色产业。

  二是狠抓示范型应用场景。进一步发挥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龙头引导作用,深化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技术的融合,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健康、先进制造、先进材料、绿色食品“1+4”主导优势产业融合应用需求,打造一批标杆应用示范项目和场景。

  三是提升平台创新能力。鼓励开展信息技术和相关产品研发,引导创新能力强的相关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整合创新资源,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技术攻关力量,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及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能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宜春:数实融合 赋“智”工业

  工业制造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深度融合这篇文章,要积极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制造领域的普及应用,形成数字经济促进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带动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抓好四个重点,把握数实融合之机

  以“育珠”为基础,推动企业信息化改造。强化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鼓励企业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企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引导企业数据上云、触网升级,着力打造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重点培育一批示范标杆企业。

  以“串链”为重点,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根据全市建材、装备、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基础,遴选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细分产业推动信息化改造,通过推动物联网、行业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等技术应用,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提高产业集聚能力。

  以“结网”为目标,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积极引入和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平台的功能优势,加强数据的汇聚、清洗、分析、挖掘等应用,利用数据驱动制造业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等环节的变革,推动数据资源增值,实现不同产业、不同业态、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数据资源综合利用。

  以“塑体”为方向,推动制造高质量发展。以完善的考核标准引导全市制造业科学、可持续增长,进一步开发数据资源价值,挖掘基础数据一次、二次加工后的新价值,着力从单位能耗、亩均论英雄等方面进行探索。同时,积极构建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融合发展新生态,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合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打造一批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标杆示范。

深化五项工作,务求数实融合之效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络覆盖面。全市成立了5G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2020宜春市5G发展工作要点》,出台了《宜春市5G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制定了《宜春市加快推动5G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对公共资源免费开放、简化建设审批流程、减免相关费用、加强用电支持等作出明确要求。目前,全市已建成5G基站3727个,实现中心城区、县市主城区、4A级以上景区等重点场所5G网络连续覆盖,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深数字技术应用,助力产业数字化。近年来,宜春加快推动企业数字化建设,先后出台了《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工业大数据发展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同时市财政拿出资金对贯标企业和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进行奖励,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全市通过贯标评定并获得证书企业110户、数量居全省第1,拥有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48户、占全省数量的13.6%,同时还形成了金虎保险设备、宜春钽铌矿等一批“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企业、示范应用场景以及示范工厂等。

  加速产业规模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2020年,宜春市政府成立了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市领导亲自挂帅、高位推动,紧密围绕产业“四图五清单”布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同时,市政府专门组建了电子信息产业链招商小分队,重点对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壮链、强链等环节进行专题招商。截至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支撑作用日趋明显,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20户,实现营业收入408.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4.2亿元,企业数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数的6.6%,贡献了全市规上工业总量的11.2%。

  加大工业平台建设,推动管理信息化。积极推动宜春市智慧工业平台建设,平台于2017年底启动建设,2018年5月上线运行,是全省第一个全口径的工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平台总体架构为“一中心两平台”,一中心为工业大数据中心,两平台是工业管理平台和企业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全市工信系统实现了省、市、县、园区、企业五级联动,推动了宜春工信业务从分散管理向集成管理、从基础服务向特色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应对三个方向转变,大大提升了宜春工信系统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宜春市智慧工业平台在全市复工复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作经验得到了省工信厅的积极推广。截至目前,宜春市智慧工业平台累计接入数据近1.2亿条。

  加强生态体系培育,力促发展良性化。近年来市工信局坚持开展省两化融合专家辅导地市行活动,组织专家、企业面对面交流,及时宣贯新一代信息技术政策、知识及典型案例,组织编印了《智能制造体系构建及实施指南》,分发至园区和企业,以便学习。注重贯标引导,鼓励企业与第三方咨询机构合作,推动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把脉问诊。加强资源引入,积极引入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先后引入广州博依特科技、北京万维云网等机构,推动建筑陶瓷企业和化工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培育三个动能,探索数实融合之路

  以“数”向企业赋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数据资源开发应用为切入点,引导企业在管理层面建立数字化思维、在制造层面建立数字化流程、在服务层面建立数字化体系,以“云、大、物、智、移”等数字技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大中型企业利用其市场地位和产业链优势,引入工业互联网等平台资源,整合产业发展要素,畅通产业数据链,融通产业供应链,建立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所属垂直行业应用场景,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引导中小微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借助数字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型企业开放平台等资源,乘“云”而上、腾“云”而起,打造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等。

  以“数”向产业聚能。一方面,聚能产业数字化。推动物联网、行业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等技术的应用,推动传统行业关键工艺装备智能化,提升设备预测性维护、数字化监控、自动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等方面能力,推动新兴产业开展先进制造工艺集成应用,推动行业制造协同网络化,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另一方面,聚能数字产业化。紧盯行业新技术、新方向,密切跟踪5G、数字经济、物联网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讯息,如芯片、模组、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积极引入与数字经济关联的旗舰企业或重大项目,以新企业、新项目打造宜春电子信息产业新标杆,形成一批具有裂变式增长潜力的新增长极,同时紧盯行业新市场、新产品。鼓励传统电子信息企业围绕市场新环境需要,加强产品创新研发,推动一批与数字经济关联的新产品等。

  以“数”向经济蓄能。引导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形成创新联合体,加快形成主体多元、线上线下互动、创业创新活跃的融合经济新生态。鼓励服装等传统企业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向个性化定制方向发展,推动企业由企业定义产品向消费者定义产品模式转变,优化客户购物体验。推动装备等制造企业加快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物联网芯片在产品中的集成应用,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为客户提供实时监控、远程维护等服务,推动企业由传统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方向转变。同时,加大力度推动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经济、智慧生态等领域的应用,实现市场边界拓展,不断优化市场供给侧。通过紧抓工业制造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布局主动权,积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拓展数字产业发展空间,全力打造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骏亚智能制造 向数据要财富

  对电路板制造业而言,客户需求变化越来越快,多样化、小批量和短周期的订单日趋增多,依靠传统的人工收集设备和品质信息、人工调取加工参数、人工编制生产计划的管理模式面临着设备稼动率较低、能源利用率较低、工人数量较多、报废率较高等问题,加上用工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升,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基于上述因素,很多电路板企业开始在自动化改造和借助ERP、MES系统等方面寻求改善,但碰到了诸如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架构不合理、设备状态参数和运行参数未实时采集、各IT系统的数据未实现有效集成、未实现全生产流程透明化和追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较少等很多难题,不能解决行业难点痛点,没能给企业带来实质性提升。

  骏亚集团是电路板行业智能制造的先行者,龙南骏亚精密2018年开始和中国联通等合作伙伴一起建设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电路板智能工厂,取得了良好的提质增效降本的示范效果,本文重点介绍骏亚智能制造的做法和思考。

“一二三四”体系 科学计划推进

  在智能制造项目开始前和开发初期,项目团队中的电路板行业专家和软件技术专家研究讨论清楚了为什么做、怎么做智能制造的问题,形成了骏亚智能制造“一二三四”思想体系:

  一个核心:企业战略。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做任何事都要时刻围绕企业战略来展开,研发型企业和制造型企业需要的智能制造系统不一样,定位大批量生产的企业和小批量定制打样的企业需要的制造系统也不一样。龙南骏亚精密的智能制造系统设计时就明确是为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地大批量生产多层通孔电路板而服务。

  两点导向:客户需求,制造需求。达成外部客户和内部制造的需求是开发使用智能制造系统的目的,电路板客户普遍的要求是准时交付、品质稳定、制造全流程可追溯且售价低,企业内部制造的需求是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交期更准、更安全、更绿色、更环保,因此智能制造要在实现透明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满足提质增效降本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需求。

  三条策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智能制造是一项投资大耗时长的复杂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面面俱到。项目策划时要根据企业战略、客户需求和制造需求进行整体架构和分模块设计,根据企业现状和实力分阶段按照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实施,以解决行业难点痛点为重点突破口,让企业收获实实在在的好处。

  四项原则:以目标为导向、以逻辑为支撑、以标准为基础、向数据要财富。智能制造项目开发实施以实现企业战略、满足客户需求和制造需求为目标,依托业务逻辑、工艺原理和经典管理思想处理实际问题,在设计开发时应尽量使用现有的已经被标准化的技术以保证技术上的先进性和扩展性,实现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自动计划排产、工艺参数精准化和设备预测性维护等特性应用,以数据应用驱动改善提升。

技术深度融合 合理架构设计

  骏亚智能制造通过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对工厂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实现关键设备数据提取和监控管理,实现产品全流程追溯,进行大数据分析,优化计划排产和生产过程,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最终起到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作用。 

  系统采用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应用的整体系统架构,端管云一体协同,实现企业数据的采集、汇聚、管理及应用,总体构架可以分为五层:数据采集层、网络传输层、物联管理层、工业平台层、企业应用层。

  数据采集层通过硬连接和软连接两种方式实现关键设备数据采集。网络传输层利用工业PON、工业WIFI和5G改造内网,实时准确地实现现场数据的上传和系统控制指令的下达。

  在物联管理层搭建统一的在线可扩展的物联平台,具备大量电路板行业常用设备的数据采集驱动程序,大大减小新设备接入时的开发工作量,且方便用户维护。工业平台层通过虚拟化、云计算技术,将硬件、软件有效集中形成IaaS资源池,按需提供服务,实现业务快速上线和网络、安全、计算、存储等资源的弹性扩展。在企业应用层进行制造运营管理应用开发与部署,通过数据可视化和多终端支持技术,实现服务运维的各类视图,提供计划排产、设备管理、生产管理、品质管理、仓库管理、资源管理、绩效管理、预警告警、报表管理等服务功能。

解决行业痛点 向数据要财富

  在生产管理改善方面,利用激光或机械钻孔设备在每一张在制电路板,生成唯一身份信息的二维码,在所有工序设置固定式或手持式读码器,对电路板从投料到成品出货全过程中所涉及到物料、人员、设备、能耗、水资源、生产流程、环境、工艺参数、工程资料与工具以及关键品质数据等信息进行采集与记录,实现全流程追溯。系统对关键设备状态和工艺参数、在制品数据、品质数据、能耗数据等进行了实时监控,各级管理层通过大屏、看板、PC端系统、手机APP可以实时掌握设备稼动率、计划达成情况、品质数据,紧急情况还能通过预警平台发布到各级管理人员的移动终端,公司对各种异常或突发状况进行调整及处理的效率显著提高。

  系统打通了MES、ERP、财务系统、工程设计系统等相关的生产经营信息系统,实现了跨平台数据集成,打破了数据壁垒并解决了设备数据孤岛,通过多维度的实时和历史数据分析挖掘和透视,建立了可视化生产运营绩效管理体系,目标分解,全员参与,未达标指标追踪及预警,绩效管理实现闭环,为公司决策、生产运营、设备管理、现场管理提供了全方位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全面优化了管理过程。

  在生产效率提升方面,推行“效率提升三部曲”,系统监控各设备按照标准工时的要求,快速完成生产、换板、告警处理、设备日保养等项目的内容;并采用标杆原则,参考历史最短加工时间,管控换板操作耗时和异常处理耗时、优化生产资料设计,使得相同产品和相近产品在同类设备的生产耗时偏差控制在5%以内。系统结合产品特性、产品品质数据、各类化验数据、设备能力数据等,利用大数据技术动态生成最佳工艺参数并下发给设备,首板一次通过率大幅提升,缩短料号切换时间,同时生产等相关部门配合进行提升改善,公司设备稼动率明显提高,其中钻机和锣机的稼动率提升了20%以上,配合自动计划排产模块,工厂整体生产效率提升10%,人均产值提升30%以上。

  在品质改善方面,系统自动采集直接影响产品品质的工艺参数,通过对关键参数的管控,对于工艺参数超标现象及时预警处理,减少了因参数设定问题带来的批量性品质问题。系统进行物料防错,对过期物料、产品超时进行管控,并严格监控人员岗位技能资格、工治具使用次数、设备能力达标状况及具体表现数据等,通过这些防错与精细化管理方式,避免重大的品质风险。通过全流程追溯可以精准重现产品现场的生产环境,如设备、工艺参数以及品质检测结果等,对于产品出现的不良能够进行快速准确定位,并采集及记录不合格品处理的全过程,完成不良品的精准隔离和处置,减少了因为无法区分不良品和合格产品而将整批产品进行返工甚至报废的浪费,整体产品良率提升了2%。

融合发展助力传统产业升级

  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重塑企业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与服务模式,有助于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帮助企业提高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的能力,并赋予企业更多的活力和竞争力。然而如何结合信息科技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和地区特色,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融合,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加快建设 促进融合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首先需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的数字化。为推进江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省政府出台了《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把数字经济发展作为加快江西省新动能培育的“一号工程”。同时,在“十四五”时期,江西也将加强关键信息技术科技攻关,壮大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等新兴数字产业;推动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应用,打造数字化治理新模式等。计划中反复提及的区块链、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使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更好的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区块链技术是一个“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的共享数据库,为诸多研究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创造了可靠的“合作”机制。5G技术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特点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能够实现人、机、物的互联,为互联网用户提供更加极致的应用体验。同时,5G的商用推进和技术演进可以为第六代移动通信(6G)的发展夯实网络基础,6G技术在未来可能形成具备工程及商用价值的原创核心技术。大数据技术是在处理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的大规模数据时形成的一系列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技术。

  近年来,江西各地已经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了相关产业的实体经济数字化升级工作。赣州市某区狠抓数字化发展,借助新技术推动“一网五中心”建设(一网即家居产业智联网,五中心即木材交易中心、创新设计中心、共享智能备料中心、共享喷涂中心、销售物流中心),通过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流程和生产模式,打造了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实体化、数字化、共享化“未来工厂”,让全产业链“共享生产、协同制造”,推动家具产业数字化,实现产业降本增效提质,成为全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和标杆。某卷烟厂也紧紧围绕生产制造这一主线,以制造执行系统(MES)为核心,将卷烟厂生产自动化管控、生产过程管理与公司生产调度管理相结合,实现生产调度智能化、设备状态数字化、质量控制精细化、制造过程可溯化、分析实时化、生产管理扁平化,为谋划卷烟厂数字化发展和管理转型升级赋能提速。

  特别是我省作为国家03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省份以来,“十三五”期间,我省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第四代移动通信(4G)基站数达16.1万个,实现全省所有设区市、县城主要城区和行政村全覆盖。5G正式商用,新建5G基站1.8万个。这些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支撑了江西省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发展。

技术赋能 企业创新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层面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在信息技术的赋能下高速增长,企业也在融合发展的方针下孵化了更多的创新技术。相关资料显示,2020年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为72.4,较去年增长5.2%,数字经济规模达8354亿元,增速12.7%,占GDP比重32.5%。另外,2020年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政务与民生、基础环境支撑四项一级指标较去年分别提高了3.5%、6.1%、6.8%和3.8%。虚拟现实(VR)技术能够以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给人带来沉浸式体验,江西省在2020年世界VR产业大会签约总金额达661.9亿元。截至2021年4月,项目注册率、进资项目数、开工率约90%,投产率近80%。

  近年来,我省企业和高校对于相关信息技术的创新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扎根高校和企业创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种子已生根发芽,开出了技术革新的创新之花,结出累累硕果。江西省人工智能学会、华东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和相关企业联合举办了两届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启动专业培训与创新竞赛,以赛代练,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增效,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将人工智能与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相结合,为江西省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包括一些典型案例,如:环保区块链助力构建环保产业生态新体系、区块链供应链平台、大数据分析应用助力建筑工程管理精细化、数字化虚拟工厂、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工厂等。

以人为本 把握规律

  未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应以人的需求为起点, 以培育产业生态、优化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准确把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健康发展的规律。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需要在理论上找到融合的契合点,一切经济活动的落脚点都是为“人”服务,无论实体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其发展的根本逻辑都是满足“人”的需要,为“人”创造价值。所以,从人的需求出发,重新定义产品和服务,重新定义产业,重构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基础、产业标准和产业体系,就能从底层打通产业之间的联系,为产业数字化、融合化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江西省人工智能学会发布的《江西省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布局,需要基于电子信息、移动物联网和VR产业的发展优势,补强芯片、模组、传感等产业短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更是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要面向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一体化发展引进、培养人才。可以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在政策和补贴上予以支持。必要时可以增大人才的培养年限,在初、高中等基础教育中渗透数字经济的理念与技术,并且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的范围,努力提升全民的信息技术应用。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把握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与健康发展。

7w1.jpg

吉安市工信局副局长 曾汕


10w2.jpg

宜春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 胡练康


10w3.jpg

龙南骏亚精密电路有限公司项目部负责人、高级工程师 何立发


10w4.jpg

华东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江西省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 赵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