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22年01月11日 经济晚报 必读新闻
必读新闻
  • ·江西自建国以来最大文物倒卖案宣判
  • ·江西人大:创新举措增强监督刚性
  • ·江西至台湾铁海联运专列开通

江西自建国以来最大文物倒卖案宣判

盗挖倒卖国家二级文物 9人获刑

  自家山地挖出了9个青铜编钟,私自藏匿并高额出售牟取暴利。记者10日从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获悉,近日,共青城市人民法院依法审结了一起倒卖文物案,9名被告人均被判刑。这是江西省自建国以来最大文物倒卖案。

  据了解,2020年10月底,被告人陈某旺在自己承包的山地中,挖掘出9个青铜编钟带回家中。后经鉴定,该9个青铜编钟系一组编钟,整体为国家二级文物。被告人陈某清得知后便找到陈某旺,二人商定由陈某清寻找买家将青铜编钟卖掉牟利。最终,由陈某清牵头,经过层层委托,寻找到了买家,并商定以350万元的价格交易,其中陈某旺得280万元。

  2021年5月18日晚8时许,双方正在验货时,共青城市公安机关将正在参与倒卖青铜编钟的陈某旺、陈某清、欧阳某仙、邢某华、徐某年、汪某、陈某当场抓获。江某华、钱某忠逃脱后分别于2021年9月8日和13日被公安机关抓获。

  2021年12月8日,共青城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向共青城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诉。12月23日,共青城市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陈某旺、陈某清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五个月和二年二个月,并处罚金;被告人欧阳某仙、邢某华、徐某年、钱某忠、江某华、汪某、陈某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至二年三个月不等刑罚,并处罚金。

(冷峥嵘 张一怡 记者 林卓旎)


江西探索环境资源司法新路子

       10日,记者从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江西法院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创立了环境资源司法全方位创新发展的“江西模式”,为服务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胡淑珠介绍,2021年,“江西模式”的最大亮点是,创新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执行方式,促进涉案生态环境修复落到实处。

       在江西高院和民建江西省委会的协调推动下,2020年12月由该民主党派成员捐资,依法设立了专门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江西思华生态环境保护基金会。江西高院与该基金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公益信托的形式委托该基金会管理和监督使用全省法院环资案件涉生态环境修复的资金。这项改革举措为全国独创。

       经过一年的试运行,从2021年1月4日第一个委托项目开始,截至2021年12月31日,各地法院或案件当事人与该基金会共签订公益信托合同84份,接收生态环境修复监管资金1623.19万元,完成公益信托项目33个,在建项目6个,已监管使用生态环境修复资金591.5万元。

       江西法院积极探索总结裁判规则,打造多个全国首例环资典型案例。

       2021年1月4日,浮梁县人民法院一审审结的“跨省倾倒垃圾案”、武宁县人民法院一审审结的“非法捕捞案”,分别成为全国首例适用《民法典》惩罚性赔偿条款判决的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案,先行探索了《民法典》1232条的适用范围和标准。

       2021年12月31日,金溪县人民法院对全国首例涉“古村落”人文遗迹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作出一审判决,两被告被判赔人文遗迹修复费用、人文生态资源损失40万元。两被告当庭表示服判。

       此外,江西法院继续推进环资审判机制创新,强化环资专业审判。创立长江中下游跨省生态环境司法协作机制。加强跨省协作,与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法院签订《关于建立长江江豚司法保护协作机制的框架协议》,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

(记者 林卓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