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22年01月11日 经济晚报 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
  • ·强力攻项目 聚力抓产业

□开局之年看工业·宜春篇

强力攻项目 聚力抓产业

    2021年以来,宜春市工信系统深入实施“开放创新、强攻工业”战略,强力攻项目、聚力抓产业、全力稳增长,全市工业发展呈现稳中提质、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工业发展

稳中提质量质齐升

  主要指标提速进位。2021年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三大指标同比增长12.6%、29.8%、44.3%,分别高于全省平均0.4、2.3、11.2个百分点,分列全省3、4、3位,分别同比前移4、2、3位。全市累计完成工业用电16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3%,高于全省平均2.9个百分点,列全省第3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了9.4个百分点。全市现有规上工业企业2040户、较上年同期增加228户,占比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数13.5%,高于上年同期近0.3个百分点。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4.8%,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动能转换提档升级。2021年1-10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7.7%,高于全市平均13.9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达27.8%,较上年同期提高6.4个百分点。2021年1-11月,新能源(锂电)、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分别同比增长20.5%、17.9%、15.2%、13.0%,高于全市平均7.9、5.3、2.6、0.4个百分点。特别是锂电产业招大引强连续实现百亿项目和500亿项目的历史性突破,实际投资230亿元国轩高科项目全面开工,总投资500亿元、一期投资135亿元的宁德时代项目动工建设,并有望成为我省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高科技新能源产业招商项目。

  企业发展提质增效。全市认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11家、专业化小巨人企业2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均列全省第一。中天智能装备获评全省唯一的全国“质量标杆”,仁和药业集团被评为全省首批26家制造业领航企业之一。全市累计通过两化贯标评定并获证书企业93户居全省第一,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48家占全省13.6%,“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企业2家占全省1/7,省级绿色工厂29家占全省超1/5,国家级绿色工厂14家占比全省近1/4,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4家占1/2。

  工业氛围提级升温。获评2020年度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设区市,提振了全市工业战线信心。工业强省大会在宜春成功召开,进一步凝聚了全市上下“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决心和信心。常态化落实产业链链长制、政企圆桌会议、企业特派员等制度解决了一大批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市工业发展的氛围不断升温。

规划引领 找准路径明方向

  回顾宜春市工信系统2021年的工作,主要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开放创新、强攻工业”战略要求,围绕市第五次党代会、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目标,精心编制《宜春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打造“4+3+N”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一核引领、三区协同、两轴联动”产业发展总体布局,规划了重振宜春制造业辉煌的蓝图。

  狠抓复工复产。在全省首创推出复工复产调度系统,智能生成实时数据报表,极大提高调度效率及准确性,同时推动各地出台政策帮助企业稳岗稳产稳员,共兑现奖补资金2784万元。其中,稳岗稳员补助1610万、稳产用电补贴1173万元,惠及企业469家、企业员工7726人,2021年率先在元宵节前实现复工率100%,以首季“开门红”为全年稳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监测分析。坚持每日调度分析、每月定期通报、每季度召开工业经济形势运行分析调度会,密切关注企业运行变化,及时掌握运行动态,协调解决企业问题。在上高试点的基础上,印发《宜春市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实施方案》,完成了全市1673规上工业企业的数据采集和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任务,为工业运行监测分析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参考。

  强化考核激励。组织开展2020年度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考评工作,提请市级财政工业奖励资金3011万元。在2020年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考核中,设置工业发展“蜗牛奖”,落实季度约谈两次,在全市进一步造浓比学赶超的工业发展氛围。

项目建设 高质发展后劲足

  开展招商活动。举办了中国锂产业市场形势研讨会暨锂行业供需见面会、江西·宜春对接长三角经济区暨知名企业走进宜春(上海)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11个,签约资金129.7亿元),江西·宜春(上海)先进装备产业招商圆桌推介对话会,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影响。

  推进项目建设。华能晶科、赣锋锂业、创维集团SMT项目等一批高质量项目签约落地,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开工建设,清陶能源、永兴特钢新能源、璞泰来建成投产或者部分投产,为全市工业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2021年1—11月,全市重点调度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84个,同比增加58个;总投资2956.3亿元,同比增长28.6%;当年实际完成投资695.6亿元,完成率76.7%,同比增长8.3%。207个计划新开项目开工201个,开工率97.1%,同比增长5.1%;277个续建项目有178个部分投产或完工,投产率64.3%,同比增长5.8%。

  支持企业技改。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宜春市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实施方案》,市财政首次设立规模为8000万元的技改专项。会同财政部门制定了市级技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申报指南,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实施精准技改。全市共实施技改项目38个,获得市级财政贷款贴息奖补资金2216万元。

企业培育 梯队建设显成效

  优化政策体系。出台《关于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推动创业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全市“制造业50强”培育,完善“小升规”企业库,实施企业跟踪培育,落实企业营收及税收上台阶等激励政策。

  争取资金支持。成功争取国家、省级项目资金1.73亿元,惠及企业81家、园区3个,其中:省级工业发展专项5370万元,省重创工程专项5000万元,省级标准厂房建设奖补资金2000万元,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专项1991万元(全省占比25%)、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奖补资金1460万元。

  强化企业帮扶。制定《宜春市“结对驻企”帮扶重点工业企业工作方案》,对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行全覆盖结对帮扶。协助市营商办开展政企圆桌会议以及收集、处理、反馈涉企问题,共推荐近30户企业参加政企圆桌会议,协调解各类问题20余个。开展涉企保证金专项整治,反馈的涉及我市问题均已整改到位,整改金额7.6亿余元。

产业集聚

转型发展强动能

  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围绕产业链发展需求全力疏通堵点、破解痛点、攻克难点,加速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截至2021年11月底,出台产业链方面政策文件39个。开展产销对接活动113场,达成合作项目61个,签约金额23.51亿元。开展产业链招商活动218场,签约项目138个,签约金额692.24亿元。开展产融对接活动111场,为275户企业发放贷款金额18.66亿元。开展人才对接活动49场,引进产业链人才222名。解决产业链问题70个,办结率94.6%。

  推动产业集群上水平。宜春市樟树医药产业集群被认定为五星级(全省5个),高安建陶、宜春锂电新能源、樟树家具被认定为四星级(全省14个),樟树工业园被认定为产业集群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示范园区(全省5个),数量均列全省第一。2020年度省级产业集群综合评价中,宜春市樟树医药产业集群被认定为优秀(全省5个),宜春经开区锂电、袁州医药、高安建陶、丰城装备制造和再生金属、樟树金属家具产业集群为良好(全省29个),数量均列全省第一。丰城循环园区获得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奉新县获批2020年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争取省工信厅批准化工园区5个。

  促进标准厂房从“建设型”开始向“效益型”转轨。报请市政府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标准厂房建设和使用的实施意见(试行)》,推动标准厂房规范化建设和高效使用,预计2021年底入驻企业323个,实现营业收入220亿元、税金8.22亿元、从业人员2.36万人,标准厂房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强化企业创新示范引领。启动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组织开展了2021年第1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和认定工作,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璐克斯“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项目获“创客中国”江西赛特等奖。四是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1233”人才平台系统工程,锂电、中医药、富硒产业研究院挂牌运行,建陶产业研究院加速培育,樟树中国药都·中药质量第三方检验检测中心顺利通过中药材及饮片CNAS扩项评审,检测能力进一步提升。新认定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各1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个。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宜春市工信战线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扎实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把宜春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市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以实际行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王凡

11x3.jpg

宇泽半导体太阳能硅片生产线


11x4.jpg

景兴铝膜版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线


11x1.jpg

格林美低碳循环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