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23年01月16日 经济晚报 江西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江西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 特别报道
江西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江西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 特别报道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江西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江西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 特别报道
  • ·见证江西发展 贡献真知灼见

见证江西发展 贡献真知灼见

——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8位委员接受采访

  “委员通道”通民心、道民意。1月13日下午,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举行第二场“委员通道”。省林业局副局长刘宾、省统计局副局长万玲、共青团萍乡市委书记钟华、新余市政协副主席黄勇、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院长胡国良、抚州市政协副主席刘胜、江西康润律师事务所主任杨西、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法治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张再芝等8位省政协委员自信走上通道,结合自身工作,提建议、谈感受、亮成果,为江西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全媒体见习记者 熊嘉 刘紫微


刘宾:“林长制”促进“林长治”绘就绿色新画卷


  问:江西在全国首创“林长制”,目前实施已经将近5年。请问刘宾委员,林长制取得哪些成效,有何经验做法?

  答:2016年,抚州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山长制”,随后武宁县推行“林长制”,在总结两地经验基础上,于2018年在全省全面推行“林长制”。经过近5年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实现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也为全国实施林长制提供了江西经验。

  江西实施林长制,主要有三个硬实举措:一是出台了一部地方性法规——《江西省林长制条例》。二是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组织体系和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三是形成了一套考核机制。确保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解决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保护的内生动力、长远发展、统筹协调三大难题,促进了“林长治”。


胡国良:建好科技小院 助力乡村振兴


  问:据我所知,近年来,我省通过科技小院赋能乡村振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想问胡国良委员,“科技赋能”是如何赋能的,有“妙招”吗?

  答:科技小院是专家团队带领科技人员、研究生长期驻扎农村和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服务平台。省科协联合江西农大已在全省创建了30个科技小院,涉及水稻、虾蟹、蜜柚、蜜蜂等多个产业。

  科技小院赋能乡村振兴,有三大“妙招”。第一招,就是派研究生长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第二招,就是成立全省科技小院联盟。第三招,就是创新“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两个新模式。采用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四零”工作法,实现科研人员与农民的良性互动。


万玲:展现“生育友好” 撑起幸福未来


  问:当前,我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正快速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发展问题凸显。尽管已经全面放开“三孩”,但很多人表示生得起,养不起。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答:近些年,从增加育儿假到提升基本医疗保健服务,从扩大教育学位到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我省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政府对相关硬件设施进一步投资,还需要涵盖婚育、养育、教育、住房等系列软件配套,更需要增强公共政策、社会环境对生育更广泛的包容性。

  首先,应强化经济支撑,让年轻人生得起。其次,应强化服务支撑,让婴幼儿养得好。此外,还应做好观念引导。只有让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公平,让生育、养育、教育更有保障,社会全面展现出“生育友好”,才能撑起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未来。


刘胜:车间即课堂 毕业即就业


  问: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也越来越高,江西应如何抢占风口,打造“技能江西”职业教育高地呢?

  答:我认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打造“技能江西”职业教育高地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要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产教融合共同体,让学生学的就是企业用的。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企业需求即为办学需求;推行“现代学徒制”模式,开展“订单班”教学,为学生配备企业师傅,车间即课堂,毕业即就业,实现从学生到学徒到员工的身份转换。

  另一方面要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既安排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操作,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又安排企业工程师进入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钟华:深植政策“梧桐树” 与人才“双向奔赴” 


  问:近年来,叠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请问钟华委员,对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来赣留赣就业创业,您有什么看法?

  答:我认为,可以在政策引导、服务保障、宣传推介等方面进一步赋能加码,努力把江西打造成吸引青年的“高地”、成就青年的“福地”,实现青年与江西双向奔赴、共享精彩。当前,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下更大功夫。

  第一个方面,深植政策“梧桐树”,出重金、放大招。去年,我们萍乡出台了9项“硬核”措施,并投入“真金白银”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第二个方面,服务做到“心坎上”,解难题、办实事。第三个方面,吹响人才“集结号”,勤吆喝、秀出来。向广大青年宣传推介江西,讲述各领域青年“追梦筑梦圆梦”的创业故事,实现“人才引进人才、人才带动人才”的葡萄串效应,形成良好氛围。


杨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委员调研乐在其中


  问:近年来,省政协聚焦发展所需、改革所急、群众所盼的问题精选课题,深入调研,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一大批质量高、深受各方点赞的调研成果。您能否谈一谈省政协是怎样开展调研的?

  答:以我参与的庐山改革发展调研来说,课题组采用的几个“加法”综合运用对提升调研质量和发挥委员自身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个加法是“沉下去+坐下来”。课题组8次赴庐山蹲点调研,广泛收集各方面意见建议,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和政府职能部门干部,多次召开座谈会,摸准情况,谈透问题。

  第二个加法是“调查研究+凝聚共识”。课题组在调研时,倾听庐山市和庐山管理局广大干部职工的心声,换位思考,研商对策。

  第三个加法是“提出对策+成果转化”。调查研究始于问题,准于对策,终于落实。为确保调研成果落到实处,省政协连续三年开展跟踪问效,提出的各项建议正在快速转化为一场答好庐山改革之卷的生动实践。


黄勇:呵护“小荷”成长 用心守护未来


  问:新余的“小荷工程”多次被媒体重点、集中报道,还被收录为教育部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它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答:从2019年起,新余在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和农村教学点探索开展“小荷工程”,通俗地讲就是:免费洗澡、免费洗衣服和改善膳食。

  在具体推进上,着重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筑牢“保障网”。构建了“市级有策、县区有力、乡镇有招、村委有应、学校有为、学生有敬、家庭有责、社会有爱”的“八有”机制。二是发放“关爱包”。每个孩子都能免费享受到早餐一盒奶,晚餐一份荤菜的“加餐”。三是耕好“德育田”。开“小荷诵读”、设“小荷书院”、建“小荷菜园”,让“小荷工程”成为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目前,“小荷工程”已累计投入资金4700余万元,覆盖全市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和农村教学点,惠及5万多名农村学生。


张再芝:培养“法律明白人” 法治乡村更振兴


  问:据了解,我省在去年就实现了“法律明白人”培养乡村城市全覆盖。您认为在法治乡村建设中怎样发挥好“法律明白人”的作用?

  答:目前,我省共有634.19万“法律明白人”,要使他们成为乡村法治的弘扬者、乡村自治的参与者、乡村秩序的守护者和乡村发展的推动者,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选好“苗子”。既注重从村组干部、村妇女干部等人员中遴选骨干,又可重点从农村“五老”中遴选法律明白人培训对象。

  二是搭好“台子”。组织专家、法律专业人士组成线上专家咨询平台,长效化指导“法律明白人”。

  三是铺好“路子”。发挥血缘、亲缘、地缘优势,合理利用乡情、亲情、友情资源,引导“法律明白人”参与村务管理,在法治轨道中化解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