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23年01月31日 经济晚报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 ·江西谋划打造全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高地

强势激活“2+6+N”产业澎湃动能

江西谋划打造全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高地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江西省工信厅将立足打造全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高地目标,全力推动“2+6+N”产业规模上台阶、质量上水平,奋力实现“2+6+N”产业既定目标,加快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四梁八柱”产业体系。


31n5.JPG

  赣州市全南县一家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在线束成型车间工作。近年来,全南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稳步加快生产进度,保质保量完成相应订单。

(资料图)


“2+6+N”产业发力   江西跻身新兴工业大省行列


       自2019年2月江西省政府印发《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左右)》以来,全省上下着力将计划变为行动,将设想转化为现实,产业、集群、企业发展成效明显,“2+6+N”产业梯次发展格局渐次成形,有力支撑了江西跻身新兴工业大省行列。

       产业实力明显提升。2022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达10269亿元,万亿元产业实现“零的突破”,产业规模达2018年的3倍,全国排位从第10位跃升至第4位;有色产业营业收入8217.3亿元,稳居全国第1位,较2018年增长35.4%;装备制造业2021年率先突破五千亿元级,2022年营业收入7496.1亿元;锂电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2022年营业收入4065.1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4%;航空、半导体照明、物联网产业跃上千亿元级台阶;VR产业规模扩张近20倍、成为江西产业发展“新名片”。其他产业规模也明显扩大。

       集群水平明显提升。2022年,全省省级(培育、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24个,其中过千亿元集群5个,合计营业收入有望突破3.5万亿元,是2018年的2.2倍;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我省“零的突破”;全省开发区营业收入预计突破4.3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66.7%,其中过千亿元园区9个、较2018年增加5个。

       企业量质明显提升。市场主体大幅增加,2022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6万家,较2018年净增4000多家;其中百亿元企业51户,较2018年增加30户。企业实力显著增加,江铜集团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新钢、江铃集团迈入“千亿元俱乐部”,中国稀土集团成为首个总部落户江西的央企。“专精特新”企业队伍持续壮大,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0家、省级专业化“小巨人”企业35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579家。

       工业地位明显提升。得益于“2+6+N”行动计划的持续推进,江西新兴工业大省地位正式确立、夯实巩固。2021年、2022年我省全部工业、制造业增加值先后突破万亿元大关。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列全国第7位,连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营业收入、利润分居全国第11位、第10位,分别较2018年前进2位、3位,工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大,对就业、GDP、投资、研发等贡献分别达到30%、40%、50%、80%。


坚持“五链合一”   出实招优化“2+6+N”产业链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树牢“项目为王”理念,连续四年实施工业领域“项目大会战”,2022年全省入库亿元及以上工业项目4072个,较2018年增长19.8%;其中,投资20亿元及以上项目613个。深入开展招大引强“五大专项行动”,依托世界VR产业大会、赣深赣港经贸合作等重大活动,大力宣传推介“2+6+N”产业,比亚迪、吉利、国轩高科、格力电器等企业在赣落地实施一批投资超百亿元大项目,宁德时代在赣总投资500亿元,创下我省单体投资最大产业项目的历史记录。

       梯次培育优强企业。梯次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群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施制造业领航企业培育行动,遴选领航企业60家、领航培育企业95家,着力打造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生态主导权的龙头企业;纵深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修订《江西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密集出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服务政策,深入开展企业特派员大走访行动、中小企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全面落实助企纾困解难政策,强力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现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持续完善。

       纵深推进稳链强链。在全国省级层面首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坚持“五链合一”有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表彰。高效开展系列对接活动,累计签订产销合作金额1.27万亿元、产融对接发放信贷超4000亿元、引进人才3.3万名。全力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发布我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首批“白名单”企业,帮助200多家企业协调解决零部件、原材料断供问题,协调600多家企业解决运输通行诉求。加大问题统筹协调力度,共收集办结用工、用地、融资、审批等产业问题3300多个;其中,2022年全省共收集梳理“2+6+N”产业问题1304个,已办结1275个,办结率97.8%。

       加速集聚创新动能。推动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平台相继落地,累计培育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46家,发布两批次“赣出精品”255个。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加快组建,航空、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攻关成果。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全国排位逐年提升。

       加快促进转型升级。数字融合加速赋能,国家两化融合度评价率先在江西试点,开通南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落地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西分中心,开通5G基站9万个左右,上云企业数突破20万家。累计推动52606台(套)制造装备实现智能化管控,建设1636个数字化车间(工厂),推动157个智能装备产品创新及应用,晶科能源“资源动态组织”等16个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进入国家名单、数量居全国第四。产业绿色化进程不断推进,累计培育绿色工厂144家、绿色园区37家。制定出台工业领域碳达峰“1+4”实施方案,推动重点行业有序碳达峰,全省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


锚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实现“2+6+N”产业既定目标


       2023年,锚定全面实现“2+6+N”产业既定目标,加快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四梁八柱”产业体系这一任务,江西省工信厅将进一步对照目标任务,笃行不怠、加压奋进,全面推动“2+6+N”产业规模上台阶、质量上水平,

       坚持目标导向,进一步做大总量。以全面完成“2+6+N”行动计划既定目标为统领,对照各地、各产业目标和各单位职责,认真分析差距短板,强化督导落实,推动各地、各单位切实把抓产业、促发展的责任扛起来、传下去,进一步形成稳产业、稳经济的强大合力。

       坚持转型升级,进一步做优存量。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推广, 推进全省重点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实施企业上云、装备上网、生产赋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坚持能级提升,进一步做新增量。加快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集群发展、开放发展,不断提升优势新兴产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和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度,形成更多新的产业增长极。 

       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做强变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技术中心、产业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共同参与的创新平台体系。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专项,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 推动“临门一脚”关键技术产业化。

  坚持优化环境,进一步做足能量。进一步完善链长制问题办理、重点企业帮扶工作专班、企业特派员等制度,促进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通,汇聚全省主攻工业、强攻产业的强大能量。


布局产业链群   打造全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高地


       随着“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进入收官之年,未来产业的发展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谋规划。1月18日,江西省政府印发《江西省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提出“三年成体系、八年提能级、远期有竞争力”的目标和打造全国未来产业创新培育发展高地的定位,为全省布局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江西省工信厅将突出重点抓实施,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建立细化目标任务清单。对照《江西省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提出的目标任务,制定规划实施分工方案,分行业、分领域建立目标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夯实规划实施责任体系。同时,及时安排未来产业规划解读培训,进一步明确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细化职责。

       布局“3+3”未来产业链群。以创新思维推动未来信息通信、未来新材料、未来新能源产业三大赋能型未来产业取得突破;同时,推动未来生产制造、未来交通、未来健康产业三大先导型未来产业做大做强。针对不同产业发展,突出未来航空、功能食品等优势细分领域,结合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升级版,抓紧制定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以“五个一”机制(一个支撑责任部门、一个发展分工责任机制、一揽子扶持政策措施和资源要素倾斜、一个培育发展试点区域、一个发展支撑队伍),清单式、项目化统筹推进未来产业创新培育发展。

       启动一批先导试验区创建。围绕传统产业裂变生长先导试验区、新兴产业接续衍伸先导试验区、未来技术孵化培育先导试验区培育建设,年底前在全省范围内遴选若干个试点市县进行培育突破,安排要素资源支持先行先试、积极培育,力求为全省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提供思路路径借鉴。

(全媒体记者 储符琳 实习生 吴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