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23年01月31日 经济晚报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 ·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江西工业强省建设

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江西工业强省建设

  过去一年,江西工业强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工业总量、产业发展、企业实力、重大项目等方面均实现新突破,在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南昌、鹰潭、宜春、吉安4个设区市依据自身工业发展情况,围绕如何加快落实全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作了现场交流发言。




南昌:紧盯航空抢抓VR加快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中国商飞江西飞机制造公司成功组建,三大航空央企齐聚南昌航空城,全省唯一的国家“两机专项”项目中航发飞行台项目成功落户,航空产业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占全省一半以上;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成功创建,光学显示、人机交互2个研发平台初步建成,江西求是高等研究院落地南昌,VR及相关企业营业收入突破600亿元……

  2022年,南昌市紧紧围绕“一枢纽四中心”发展定位,深入推进产业链链长制,“一产一策”研究出台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等六大产业扶持政策,产业竞争力、产业创新力不断增强。2023年,南昌市将加快构建具有南昌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航空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VR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


31x1.jpg

2022世界VR产业暨元宇宙博览会现场。


优化布局 做强园区载体


  充分发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未来科学城等产业发展平台主阵地、主战场作用,优化空间布局,理顺体制机制,整合资源要素,完善基础设施,全力推进红谷滩VR科创城、高新区“5G+VR”产业示范园和小蓝VR产业基地等“一城两园多点”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双核引领、错位发展、多区协同”的航空产业发展格局。


聚焦项目 强化产业支撑


  航空产业方面,抢抓国家需求和重大专项机遇,深入挖掘南昌在机体复合材料、航电系统、机电系统、相关结构零部件制造等细分领域优势,推动本土优势企业承接更多国产大飞机制造任务,积极推进中航发飞行台等项目,做大做强南昌航空科创城。

  VR 产业方面,加快推进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建设,引导龙旗、小派等VR整机生产企业产能从外地迁入南昌,支持江西科骏将自主研发的Kmax桌面一体机生产线落地南昌。


完善平台 提升产业能级


  一是做强创新平台,不断完善江西先进复合材料研发中心、北航江西研究院、江西适航审定中心、江西航空研究院、世纪华通 XR 研发总部等产业平台,开展核心技术难题联合攻关,做优投融资平台,在撬动规模200亿元的南昌市现代产业引导基金、规模40.01 亿元的省人才产业基金等基金的基础上,加快组建规模30亿元的VR产业母基金,并推进与世纪华通、百度、科大讯飞等行业龙头合作组建多个子基金,为VR、航空等产业投资奠定资金基础。

  二是做大开放平台,持续高水平举办世界VR产业大会、中国航空产业大会暨南昌飞行大会等系列重大活动,进一步提升大会品牌影响力,带动更多资源和项目向全省汇聚,向南昌集中。

  此外,中国商飞 ARJ21、C919正在快速量产,南昌将抓住这一契机,争取更多项目和科研生产任务,积极参与商飞大飞机产业链国产替代化建设,推动南昌航空产业迎来新的爆发式增长点。同时,积极推动南昌VR示范应用纳入江西省数字技术应用场景重点机会清单,以应用推动VR企业发展,以应用牵引VR产业发展。




鹰潭:打造有色产业集群 助力重塑江西制造辉煌


  近年来,鹰潭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打造万亿元有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全力建设最完整、最先进、最高端、最现代的铜产业基地,力求在“重塑江西制造辉煌”的征程中贡献更多“鹰潭力量”。


聚焦倍增 筑牢“工业强市”硬支撑


  一是总量迈上新台阶。2022年,鹰潭新增营业收入超200亿元铜企业2家、100亿元2家、50亿元6家,规上铜企业突破200家,全市铜基新材料营业收入达3724.5亿元、增长15%,占全市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的80%以上、占全省有色产业营收的45%,力争2023年铜基新材料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全力支撑“工业三年倍增”行动。

  二是项目实现新突破。紧盯全国67家铜产业链主企业精准招商,截至目前,已落户24家。2022年新引进铜基新材料项目45个,诺德超薄锂电铜箔实现百亿元级铜产业项目“零”的突破,继续落实区(市)党政主要领导50%精力用于招商安商,力争今年新引进“5020”铜基新材料项目15个以上。

   三是推进机制更有力。建立了重大项目、“5020”招商项目每月固定日现场推进机制,确保新签约项目实现“三个月开工、八个月投产”。2022年42个亿元以上铜产业项目竣工投产,今年重点加快推进江铜华东电工新材料、德鑫圆等18个10亿元以上铜基新材料项目建设。


紧扣核心 当好“万亿有色”主力军


  一是稳定“铜”发展。2022年,鹰潭市按照“做优存量、做强增量”的思路,及时出台了铜产业平稳运行应急预案,建成了覆盖全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共计扶持铜企业109家,授信45.15亿元,累计扶持资金341.37亿元。下一步,鹰潭市将继续采取精准有力措施,强力落实1亿元工业创新券、10亿元“工创贷”等硬核举措,推动铜供应链金融扩面提质,确保资金规模超400亿元,业务覆盖60%的铜企业。同时,大力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确保江南新材、凯安智能2家铜企业获批上市。

  二是延伸“铜”链条。锚定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两个用铜新赛道,定期召开供需对接会,收集供、需产品目录对外发布,编制电子信息和新能源领域用铜目录,出台政策引导铜产业向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用铜领域延链。

  三是做旺“铜”贸易。2022年,鹰潭国际陆港正式运营并开行中欧班列,铜贸易量达600亿元,进一步打通了铜原料、铜产品的进出口通道。今年,鹰潭市将加大鹰潭国际陆港铁路场站综合改造力度,完善海关监管作业场所配套建设,设立铜产品进出口基地和检测分中心,力争全市铜贸易量突破1500亿元。

  四是强化“铜”合作。坚定不移依托江铜、服务江铜,持续深化地企合作,推动江铜投资年产10万吨新能源电磁线、江铜宏源二期等项目尽快落地,对确定的16项合作事项全力以赴、坚决兑现。坚持每月会商机制,强化铜产业两端供需对接,引导市属铜企业与江铜集团在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深入合作,构建供应链上下游全产业新生态。


突出数字 厚植“世界铜都”新优势


  一是抓实工业技改。2022年,共实施178个工业技改项目,其中116个已投产,全市技改投资增速41.5%,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46%。2023年,鹰潭将继续滚动实施190余个工业技改项目,严格执行铜产业绿色发展负面清单,推动铜精深加工企业比重超53%。

  二是抓实技术创新。2022年,实施7个铜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占全省12.9%,获批国家支持重点“小巨人”企业3家,占全省20%,获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占全省16.7%。全国唯一的江西理工大学先进铜产业学院(鹰潭)顺利开学。2023年,鹰潭将实施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新增4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积极推进铜产业学院二期建设,力争开设“重点企业订单本科班”,持续为铜产业输送人才。

  三是抓实数字赋能。大力实施“铜产业+物联网”行动,持续做优做强江西铜产业大数据中心,全国唯一的有色金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正式上线,标识注册量达2518万个,标识解析量达4771万次,今年将新增注册量5000万个,标识解析量达1.5亿次。




宜春:打造世界锂电之都 聚力延链补链强链


  宜春因“锂”闻名。从宜春高铁站,到市区主干道,以及宜春经济开发区,都能看到一个宣传语:“宜春,一个言之有锂的地方”。近年来,宜春市深入贯彻工业强省战略,全面落实全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部署要求,聚焦打造世界级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目标,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推动锂电新能源首位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2022年,宜春市锂电新能源产业营收突破千亿元、达到1117亿元、增长149.8%;百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达到3家,且均为锂电新能源企业。


聚力延链补链强链 持续壮大产业集群


  近年来,宜春市发挥锂资源优势,把锂电新能源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来抓,加快推进锂电产业项目全链条发展,持续壮大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开放提升、引强攻坚”大会战,2022年宜春市签约锂电新能源项目126个,总投资1401亿元。继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全球头部企业落地之后,新引进比亚迪、欣旺达、吉利等一批头部和龙头企业,赣锋锂业、恩捷股份、清陶能源、格林美、璞泰来等现有企业纷纷增资扩产,正极材料、电解液、回收利用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加速补齐。宜春市现有在建锂电新能源项目171个,总投2117.6亿元,总体形成贯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聚焦创新绿色发展 充分释放产业潜能


  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坚持创新引领,积极搭建行业科研平台,宜春市政府与江西理工大学合作共建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与省建材集团合作共建锂渣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中心;通过“揭榜挂帅”、科技创新券等形式,引导相关企业破解技术难题,提升研发水平。宜春市锂电新能源产业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创新平台32家,相关企业有8个项目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另一方面,坚守环保底线,健全绿色发展体系,制定出台《推动锂电新能源等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20条措施》,严格执行《涉锂电主要行业生态环境监管标准(试行)》,压紧压实属地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行业环保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聚合政策资源要素 全面优化产业生态


  依托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心和重点企业服务专班,不断强化政策供给、资源整合和要素保障。协调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发布含锂瓷土矿制备碳酸锂能耗标准,并获省发展改革委采用。积极争取省能源局、省供电公司支持,较往年多争电网建设资金超10亿元。大力推进“全链协同审批”改革,做到锂电项目“拿地即开工”,江西国轩实现“40天签约、4个月落地、1年建成投产”;宜春时代一期从开工建设到主体工程竣工仅用1年时间;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已完成土方平整 1200多亩,可提前1个月交付使用。

  新的一年,宜春市将按照拉长链条育生态的思路,聚力产业招商,狠抓项目建设,提升发展质效,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营收突破2000亿元、百亿元企业达到5家,争创国家级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

  一是切实抓好比亚迪、赣锋锂业、欣旺达、吉利等项目开工建设,推进宜春时代一期、江西国轩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力争碳酸锂产量突破20万吨、正极材料产能达30万吨、锂离子动力电池实际产量达30GWh。

  二是争取举办全球新能源企业家峰会,精准招引一批产业链缺失、延伸项目和龙头企业配套项目,同时积极引导本土企业嵌入头部企业供应链,形成以头部企业为主体、链条企业“众星拱月”的产业生态圈,打造搬不走、拆不散的产业集群。

  三是积极引导产业头部企业在宜春设立研发机构,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锂渣、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攻关,谋划建设宜春锂电新能源科创城,为产业发展积蓄更多创新动能。




吉安:抢抓机遇 扬优成势不断壮大首位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220亿元、增长13.1%……这是在过去一年,吉安市认真贯彻工业强省战略,积极融入全省“2+6+N”产业布局,聚焦发展电子信息首位产业交出的“成绩单”。


聚焦项目攻坚 提升首位产业带动力


  产业发展,根基在企业,增长靠项目。吉安市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以项目稳增长、增后劲。一方面,坚持招大引强,围绕产业链抓招商、引项目。实施招大引强大会战行动,充实专业招商队伍,承办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供需对接大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等经贸活动,全年新引进20亿元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项目36个、比上年增加16个,其中百亿元项目6个。另一方面,坚持扶优扶强,支持企业增资扩产、技改扩能。树立“三分招商、七分安商”的理念,出台支持内部供应链发展22条,帮扶现有企业新上生产线、新开工项目。2022年,吉安市新增亿元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增资扩产、技改扩能项目54个、总投资495.6亿元。

  项目签约只是基础,落地开工才是关键。吉安市创新实施擂台赛、点将赛“双赛制”,推行“拿地即开工、完工即验收”机制,促进项目早开工、早见效。2022年,新开工亿元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项目330个,其中48个实现当年引进、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聚焦平台打造 提升首位产业竞争力


  大力实施生产性服务业三年攻坚行动,以打造电子信息产业“三驾马车”为抓手,优化产业“生态圈”。

  一是着力建设电子信息产业联盟。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促进企业互联、产业协同、行业自律,目前已吸收省内外200多家企业加入联盟,促成供需合作项目148个、签约金额70.6亿元。下一步,吉安市将积极推动产业联盟走出去、请进来,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供需对接大会、产业链招商大会、区域性产品展会,利用联盟影响力,不断扩大招商圈、做大业务量。

  二是着力建设电子信息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吉安市与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合作共建这一平台,目前检测中心即将建成,实质运作后,可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电子信息企业开展质量检测、标准认证等服务。计划今年建成省级检测中心,2至3年内创建国家级检测中心。

  三是着力建设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围绕产业所需、企业所盼,积极对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促进产学研合作。目前,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通信传输等研究板块已经组建运行,今年还将落地LED、新型显示等板块,构建多领域、多板块的创新平台。


聚焦链式发展 提升首位产业支撑力


  深化产业链链长制,围绕细分集群,稳住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构建多极支撑、富有韧性的产业体系。

  一是注重上游补链。实施产业链基础再造工程,引进了宏业5G铜箔等50亿元项目,补齐基础材料缺失环节。其中,LED照明构建了材料、封装、应用完整产业链,电路板年产量超3000万平方米,成为全国重要的中高端电路板产业基地。

  二是注重下游延链。坚持以终端倒逼前端,发展手机平板、电脑整机、机器人等终端产品。例如,吉安市引进投资120亿元的兴典科技智能终端项目,将围绕电脑主机生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

  三是注重数字强链。坚持“芯光屏板链智网”融合发展,培育未来产业,主攻5G制造、智能终端、半导体照明、高端电路板等优势赛道。2022年,吉安市实现数字经济核心营业收入1843亿元、位居全省第二。


聚焦环境优化 提升首位产业软实力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坚持首位产业首要扶持,出台助企纾困36条,建立“惠企通”平台,推动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惠及电子信息企业1000多家。

  二是强化金融输血。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市本级组建260亿元规模的工业发展引导基金,13个县市区都组建了产业引导基金,帮助企业最大限度、最低成本融资。深化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满坤科技成功上市,威尔高电子已申报上市,还有3家电子信息企业正在辅导。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推进开发区提档升级,完善生产生活配套,每个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至少分别动态储备50万、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实施盘活存量求增量行动,清理僵尸企业,盘活闲置厂房,拓展空间、集约发展,不断提高亩均效益。

  四是优化政务服务。开展营商环境大提升年行动,实施指标长制,推进“吉事即办”政务服务品牌建设,狠抓“新官不理旧账”、招投标领域专项治理,打造“政府无事不扰、企业办事无忧”的营商环境。

  下一步,吉安市将深度融入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抢抓机遇、扬优成势,不断提高产业首位度、市场占有率、行业影响力,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媒体见习记者 熊嘉 刘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