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3年12月15日 经济晚报 首页
首页
  • ·江西生态价值转换“多地开花”探新路

生态高颜值 经济高质量

江西生态价值转换“多地开花”探新路

  江西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不仅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在生态价值转换方面探索新路。九江市武宁县的林长制、赣州市瑞金市的湿地保护、九江市永修县的观鸟经济,在这方红色的土地上,三个县(市)正以各自的方式,让生态与经济发展共融,共同进行江西省生态价值转换的生动实践。让我们一同探寻,江西省三县(市)如何走出一条“生态高颜值、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15r国兴村小微湿地示范基地.jpg

国兴村小微湿地示范基地。


15r观鸟爱好者正在吴城镇观鸟平台观鸟。(汪顺英摄).jpg

观鸟爱好者正在吴城镇观鸟平台观鸟。(汪顺英 摄)


武宁县 深化林长制开辟富民新路径


  冬日清晨的武宁县,薄雾轻拂着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护林员款款走过。每天步行山路时间超6小时,距离超5公里,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这是武宁县每一个护林员的日常工作。

2004年,武宁县在全国率先启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林改”)试点,探索出“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改经验;2017年4月,在全国首创林长制,今年4月,成功举办首届林长制论坛……

  从林改到林长制,从2004年至今,武宁县不断破题,持续深化,走出一条“山更青、权更活、民更富”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打开“赣林通”APP,护林员每日将巡山情况实时上传,查看自己的巡林轨迹。依托江西省林长制数字管理平台,武宁县给护林员配备了5G巡护手持终端,结合无人机、森林资源视频监控等技术设备,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管理模式,做到“源头有人巡、后台有人盯、问题有人查”,实现森林资源实时监控全覆盖。

  截至2023年11月,武宁县林业资源违法问题数与林长制实施之前相比下降了72.5%,违法面积下降了82.3%,违法采伐林木蓄积量下降了96.26%,林业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发展。

  山美、水甜、空气好,那么,这些都有价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非常可观。

  按照“县级总部、乡镇分部、村级网点”的架构模式,武宁县率先成立全国首家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实现在全县所有乡镇全覆盖。截至目前,已收储各类生态资源10万余项,生态总价值212亿元,交易生态资源总价值18亿元。

  除此之外,武宁县大力发展林茶、林菌、林药、林果等特色林下经济。“目前,全县发展高山茶叶4万亩、油茶23.2万亩、药材3万亩、水果9万亩、菌菇年产量达800吨以上。”武宁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邢宏明告诉记者,“同时,用好‘中华蜜蜂之乡’金字招牌,全县发展养蜂合作社36家,年产蜂蜜350余吨,林下经济年产值达到20亿元。”据悉,“武宁宁红”“武宁蜂蜜”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如今,武宁县正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为统领,以林长制促进“两山”转化,让森林管理更加高效,产业发展更兴旺。


瑞金市 鱼菜共生带富“一池春水”


  记者漫步在瑞金市绵江国家湿地公园,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画卷中。这里的湿地保护工作就像是调色板,将色彩斑斓的自然之美一点一滴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湿地并非只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瑞金市位于赣江东源贡水上游,全市总面积24.48万公顷,湿地面积8263.66公顷,其中坑塘总面积2311.59公顷,沟渠总面积1984.32公顷,河流水面总面积2501.14公顷,滩涂总面积13.01公顷,水库总面积1411.06公顷,具有湿地面积大、湿地资源类型丰富的鲜明特点。

  近年来,瑞金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湿地银行”建设试点为抓手,探索湿地资源生态价值转换路径,打造小微湿地示范基地,最大限度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有效促进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

  “我们全市共投资了5000余万元,开展小微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建设。”瑞金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牧告诉记者,“以武阳镇的国兴村小微湿地示范基地为例,在保证不改变湿地基本特征和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沟、渠、塘、田等地理环境,采取底泥清淤、湖底消杀、采取水下底栖环境、水生植物种植和养殖湿地鱼类等方式,逐步恢复了湿地生态系统,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据介绍,国兴村小微湿地示范基地建设完成约72亩生态产业项目,投放各类湿地生态鱼养殖5万尾,实现年营业收入48万元;种养睡莲10亩,年亩产达5000公斤,实现年营业收入30万元;建成水生植物珍稀品种园,共引种睡莲100余种,水生植物40余种。

  瑞金市通过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湿地生态产业化经营、湿地生态品牌创建等多种途径,有力推动该市湿地资源运营试点项目取得实效。

  此外,瑞金市作为江西省9个湿地资源运营试点县之一,积极推动湿地生态资源产业化发展,以湿地生态价值转换路径探究为目标,开展“鱼菜共生”养殖模式。

  “目前,国兴村小微湿地示范基地的睡莲梗亩产量高达1万斤,已为我市10个特色酒店和2个商超稳定供货。”王牧表示,“同时,湿地养殖的生态鲈鱼也在上海等地销量不错。”2023年至今,瑞金市通过 “鱼菜共生”养殖模式,为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带来超500万元的收入。

  “联合金融机构赋能100个湿地生态产业合作社,启动超万亩的‘湿地生态+’产业开发,是我们未来三年的计划之一。”王牧说。


永修县 与候鸟结友观鸟经济蓬勃兴起


  候鸟是冬日的精灵,是生态的馈赠。永修县以候鸟为媒介,搭建了连接自然与人类的桥梁,连续举办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周(季)等活动,打响了江西“观鸟经济”生态品牌。

  “自古以来,吴城镇就有爱鸟护鸟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我们做足留鸟之功,引导吴城镇松门村、松丰村等村居民搬离湖心岛屿,并对其进行集中安置,对候鸟重点栖息的40平方公里湿地进行全面修复、提升,累计新增湿地近400公顷,为候鸟提供了优质的觅食和栖息环境。”永修县委副书记、县长朱超表示。

  同时,永修县全面落实护鸟之举,成立全国首家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基地、江西省首个跨行政区划的鄱阳湖环境资源法庭,完成470平方公里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2717名渔民顺利上岸、转产就业,吸纳一批转产渔民组建专业护鸟队伍,变“捕鱼人”为“护鸟人”。

  “快看!那是大雁,那些更大只的是东方白鹳……”在永修县吴城镇的观鸟爱好者惊呼。

  候鸟“衔”来的“生态流量”,为吴城古镇带来了超高人气,让吴城这座千年古镇焕发出勃勃生机。

  据统计,每年来鄱阳湖过冬的各类候鸟数量多达七十万只,其中吴城一镇之域就占近三分之一。“我们以模拟自然为标准,目前,建设有五大仿生观鸟平台,与周边自然生态融为一体,是冬日观鸟、赏鸟的绝佳平台。”朱超告诉记者,“此外,以候鸟研学为主题,建成全国候鸟品类最齐全、展示形式最丰富的沉浸式湿地候鸟馆,并与40余家旅行社及研学机构,开发湿地生态、自然科学等多样化课程体系,丰富观鸟活动。”

  近三年,吴城国际候鸟小镇年均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带动全镇超半数的常住人口从事与候鸟相关的文旅服务产业,助力近千名上岸渔民实现稳定就业,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年增长率超10%,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观鸟经济成为了生态与经济共生的典范,永修县以候鸟的轨迹勾勒出了生态与经济共赢模式,让生态价值在这里得以转换,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全媒体见习记者 熊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