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20年03月24日 经济晚报 统筹战“疫”和发展 江西在行动
统筹战“疫”和发展 江西在行动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统筹战“疫”和发展 江西在行动
  • · 难办的事给我
  • ·塔城乡:防疫进行时,农资保春耕
  • ·直面创伤找到适合自己的疗愈方式
  • ·哀伤启程

哀伤启程

丧亲者如何从创伤中走出?

24r22.jpg

  一场灾难,许多人骤然间永失所亲所爱。他们震惊无助、难以接受,明明前几天还在一起说说笑笑,转眼就再也见不到了;明明有的只是去隔离,却再也回不来了。人世间最大的哀伤,莫过于此。


疫情下的哀伤是创伤性的


  他们所遭受的是创伤性丧失,创伤性丧失是指遭受突然的、意料之外的丧失。丧亲者不仅痛失所爱,而且因为丧失而受到创伤。

  本次疫情的丧亲者不但遭遇了创伤性丧失,而且在亲人临终阶段无法陪伴,甚至可能连最后一眼都没有看到,无法进行简单的告别,更无法举办丧葬仪式。

  在疫情高峰期,丧亲者连痛哭悲伤的机会都没有。他们还得继续与病毒作战,他们还得应对持续的压力。

  等到灾难过去,那些被强行压制下去的感受,就如同潮水般汹涌而至。痛定思痛,痛何以堪。有些人会感到震惊和难以置信,有些人会悲恸不已,有些人会麻木和自我封闭,有些人会突然间觉得生活没有了任何意义。

  和亲人分离时的片段在脑海中时时闪现,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逝者在临终前的想法或感受是什么?逝者在那一刻是不是很痛苦?如果我早点做某事,是不是就能挽救他……去世亲人的音容犹在,活着的人痛苦煎熬。有些人可能吃不下、睡不着,半夜时时醒来,心悸心慌,有些人可能会出现头痛胸闷等各种症状。


让Ta感到支持的力量


  尽管这次疫情是你我共同经历的,但是丧亲者承受的要更多。不要轻易地说“我理解你的感受”之类的话,坦率地承认“我也不知道该对你说些什么,但是我愿意陪着你。你如果有任何想要说的,可以跟我聊一聊,不想说的话也没有关系。”

  哀伤是对丧失的正常反应。因为依恋那个人,所以会因为被依恋者的去世而哀伤。你能做的就是陪伴丧亲者,接纳他们所有的感受,在Ta痛苦的时候,和Ta在一起。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哀伤感受和哀伤程度,所以最好仔细地倾听哀伤者的内心,用你的心去感受丧亲者的各种感觉。

  可以握着对方的手,或给Ta一个拥抱。当握住Ta的手时,呼吸会平缓下来,会让人感到安全。多倾听,多陪伴,有时候一个真诚的拥抱比任何言语都更能让他们感受到支持的力量。

  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对于刚刚失去所爱的人来说,悲痛会削弱他们的判断力,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够帮忙处理一些具体事务,如接听电话、收拾家务、提醒饮食、照料孩子、准备一些生活必需品等,则会起到非常大的支持作用。


正确表达关心与共情


  实际上,我们对疫情下丧亲者的感受是很难体会的。就像站在玻璃房外的人,可以看到里面的人;但是处在里面的人,体会到的是一种全然的隔离与孤独。

  接纳对方哀伤的表达。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哀伤时间线”,并且哀伤本身会受到不同文化、环境、个人经历的影响,可包含多重情绪。在表达你的关心与共情时,用“虽然我不能完全了解你的感受,但是我好像感觉得到你觉得……(对方的感受),因为……(对方的过往经历、想法、行为),是这样的吗?” 这样的语句会更合适。

  在朋友向你倾诉的过程中,他们也许会责怪他人或责怪自己,表露出一些愤怒的情绪,此时你要做的是陪在他们身边倾听情绪的表达,不要尝试说服或暗示他的想法是消极的、错误的,这会削弱他们倾诉的意愿,拒绝再与你交流。


袒露悲伤,和家人相互支持


  很多时候,当一个家庭中有人去世时,其他的人出于善意也出于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做),往往选择独自承担悲痛,彼此给予微笑。事实上袒露悲伤,分担伤痛给彼此带来的力量,远远大于微笑。

  失去亲人的家庭,需要一个人有勇气打破家庭惯有的模式,袒露悲伤。这个袒露会成为家庭中新的动力,开启家人之间呈现脆弱、分享情感、表达爱、相互支持的新模式。这个袒露,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因此,丧亲者向家人袒露悲伤,可能会给整个家庭带来疗愈的机会。

  走过哀伤之后,就有可能接纳与重建。接受了亲人的去世,允许并体验着哀伤的各种情绪:害怕、愤怒、内疚、遗憾、悲伤、绝望、无助……接触并了解了情绪背后的信息,和家人分享悲伤、相互支持,会有效降低丧亲者的遗憾、内疚、自责,激发他们开始建设没有逝者的新生活。








面临失去时是悲伤托起了你


  我们都不喜欢遭遇悲伤,但通过研究发现,悲伤本身并非是一种一无是处的情绪。它更像开启了一种缓冲机制,能够让你在其中弥合真正的心理损失,从而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中来。当你感觉自己的世界因亲人的离去一片昏暗时,其实人性之光已经在乌云顶端孕育开来。

  当我们确信自己失去了亲人又无能为力时,悲伤的情绪就随之出现了,当然我们有时会将丧亲的原因归咎于某些人或事,这样我们就同时感受到悲伤和愤怒的情绪,但最纯粹形式的悲伤,本质上是无奈地放弃。

  丧亲过程中,人们努力调整适应亲人去世后的生活,而悲伤机能恰恰是帮助我们接纳现实必不可少的工具。每当悲伤泛起,就会感受到四处涌来曾经与亲人一起生活场景,而且,你知道那种感觉永远也不会再次经历。因为这种意识带来的痛苦,迫使你不得不接受从此以后没有亲人参与的生活。悲伤到来时我们不得不进入一种“暂停”的状态,从中我们接受现实并做出调整,如此看来,悲伤和愤怒情绪产生了几乎截然不同的生物反应:愤怒让我们随时准备战斗,悲伤却抑制了生物系统而让我们退缩,并放慢了脚步,而且似乎让整个世界也随着我们慢了下来。

  丧亲者有时甚至感觉丧亲后的悲伤生活就像电影慢镜头一般,周围世界不会过多去关注,只将注意力投向内在世界。悲伤使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内在,便可以全面自我评估,并展开更深层次的反思。悲伤的深处是生命的力量,透过对悲伤的体验,丧亲者可以接触到生命本身的力量,也在悲伤的过程中一点一点放手,悲伤帮助丧亲者一点一点放手逝去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