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1年10月15日 经济晚报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 ·最美不过夕阳红

最美不过夕阳红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江西省顺应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采取有效措施,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重阳节前夕,记者深入抚州、上饶、景德镇、吉安等地走访,选取亮点,撷取片断,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老屋活化: 打造养老“幸福之家”

  “今天中午,我们总共有三个菜,一荤一素一花荤,12点准时开饭。”10月12日临近中午,记者来到金溪县琉璃乡蒲塘村的幸福之家居家养老中心,志愿者吴自强正用一个大盘子装菜,安排村里的老人就餐。陪同采访的村干部告诉老人们,村里已经买好了菜,重阳节当天会为老人们欢欢喜喜过个节。老人们围着村干部,一个劲地夸党的政策好。

  老人们就餐时,记者和吴自强聊起了家常。吴自强介绍,幸福之家居家养老中心每天都有30多人就餐,每人每餐只要缴纳2元。幸福之家居家养老中心就是用她家的老房子改造成的。蒲塘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之后,吴自强对老房进行了修缮,并获得国家补贴48万元。房子修好后,听闻县里正在启动打造农村居家养老工程,她毅然把自己的房子拿了出来,改成了如今的居家养老中心。

  记者在幸福之家居家养老中心看到,用餐场所和厨房安排在老屋的偏厅。正厅全部布置为老人休闲娱乐场所,设有棋牌室、茶室、健康小屋等。该中心于2020年获评“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省级示范点。听闻记者来采访,已退休的中学音乐老师徐志群饭后赶回家中,拿出自己的二胡,在幸福之家居家养老中心为大伙演奏了一曲《天仙配》,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在南宋理学大师陆象山的家乡陆坊乡陆坊村,恢弘气派的大儒家庙是当地知名的文化景点。陆坊村村干部在查阅家谱时发现,该村原有一栋建筑名为“仰贤堂”,是村民议事和晚辈敬拜老者的一处场所。为更好地传递先贤陆象山的孝悌精神,2019年,该建筑按照原貌修建完成,并于同年挂牌成为村幸福之家居家养老中心。

  “现在的年轻人尊重关心我们老人,专门修建场所让我们吃饭、休闲,用实际行动践行孝老爱亲的精神,真是好得很!”周河清从1969年起,在该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时间长达20年。看到村里的变化,他十分高兴。如今,退休多年的他又主动承担起居家养老中心的管理责任。离开陆坊村居家养老中心时,周河清拿着写有“老有所乐”字样的书法作品,拉着养老中心的老人们,笑呵呵地请村干部帮忙拍照留念。

  截至目前,该县共有109个村(社区)建成古村古屋活化利用、具备助餐功能的互助养老服务点。

医养结合: 探索社区养老新模式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10月13日,在位于景德镇市昌江区西郊街道胜利社区的“逸享昌南长者之家”养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逸享昌南长者之家),聊起幸福的晚年生活,李女士和江女士充满激情地来了一曲对唱,热烈的掌声在现场响起。

  82岁的李女士是景德镇人,退休后随儿子定居上海。因为摔跤后无法行走,再加上儿子出国,今年9月,李女士入住逸享昌南长者之家。在护工等人的精心照顾下,李女士目前已开始慢慢行走。李女士说:“在这里,专业护工经常会陪着我做康复训练,有需要时,医生也会随叫随到。”

  2020年,昌江区在打造西郊街道汪王庙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之后,又选择了位于胜利社区的一栋建筑,作为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重点项目进行改造,旨在联合社会力量探索打造一个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中心。江西易照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甄富春告诉记者,老人对医疗的需求很强烈,为此,逸享昌南长者之家建设了健康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健身室等系列设施,配备了医生、护士、护理员、护工、康复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厨师等。同时与景德镇昌南医院达成了合作,由医院医生上门为老人们提供更多医疗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老人们对医疗的需求。

  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工,有的正在为老人测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有的正在给老人按摩、泡脚……记者在逸享昌南长者之家看到,在护工们的精心呵护下,老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81岁的江女士说:“原来我最害怕生病,因为没人在身边照顾。但在这里,我享受到了及时的医疗保健服务,得到了细心的关怀照顾,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医养结合的智慧型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逸享昌南长者之家已为50多名失能、失智、高龄、独居长者提供服务,并为部分周边长者提供健康管理、居家上门服务等,为当地社区养老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

集中照护: 特困失能老人不失爱

  “今天的早餐是稀饭鸡蛋加馒头,老人胃口还不错,都吃完了。现在准备出去活动一下。”10月12日8时30分,在玉山县社会福利院3号楼3楼7号房,护工查六清小心翼翼地把刚吃完早饭的吴植松老人抱到轮椅上。记者看到,由于当天气温骤降,为防止老人着凉,护工已经及时给他换上了长袖秋装。

  69岁的吴植松是玉山县冰溪街道的一名孤寡老人,下肢畸形,失智失能。去年10月,玉山县新建的社会福利院投入使用后,工作人员把他从老福利院接到这里生活,让他可以接受更为专业的照护服务。

  今年2月起,查六清来到这里工作,和另外一名护工柯发英组成搭档。作为吴植松老人的责任护工,经过7个多月的朝夕相处,查师傅渐渐对老人的脾气和习性有了一定了解。他告诉记者,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给老人洗漱、翻身等,接着喂老人吃早餐。中午准时喂老人吃中餐。上午下午有一些相对自由的时间,可以推老人到庭院里吹吹风,到活动室看看电视节目,和其他老人在一起放松一下。然而,老人失智失能,无法与他人进行言语沟通。查师傅只能结合老人的生活规律加上自己平时的观察来照护他。比如说白天每隔两个小时就主动询问老人“是否要大小便”,如果老人嘴里含糊不清发出“呜呜”的声音,那可能就是有情况了,他必须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

  “考虑到失能老人照护工作的特殊性,我们除了每个房间配小淋浴房,还在每个楼层开设了大卫生间,配备了洗澡床等专业设施。”据该院院长周亚莉介绍,失能老人一般是夏季两天洗一次澡、冬季四天洗一次澡。如果遇到大小便失禁等突发状况,就由两名护工协同及时把老人推到大淋浴房进行冲洗和护理,确保每一名失能老人身上都干干净净。

  在玉山县社会福利院,像吴植松这样的特困失能老人还有45名。县民政局养老服务和儿童福利股股长杨漾告诉记者,该县积极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将县社会福利院打造成城乡特困失能老人集中照护机构。目前,该县共有特困失能老人46人,全部实现集中照护。

  “除了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院里还有一些基本能自理或者半自理的自费养老人员,目前全院一共有100人。”周亚莉介绍,除了提供细致的医疗和康复服务,福利院还制订了规范的生活照护标准和流程。尤其是在老人的饮食方面,既要保证营养又要符合老年人特点,还要可口、花样多。为此,福利院专门成立了膳食委员会,不断完善菜单,增加适合老年人的营养菜、创新菜。

一院一品: 用心呵护农村老人

  “以前啊,让我来我也不来。现在呢,赶我走我也不走!”10月12日下午,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的王若德老人站在镇敬老院的小菜园里,笑着对身旁的护工说。

  69岁的王若德无儿无女,属于特困供养对象。去年年底,上门探望的村干部建议他去敬老院养老,被他一口拒绝:“我身子骨还硬朗,还没到动不了的时候!”其实他心里想的是,敬老院哪有家里好?

  今年5月,有着40多年历史的兴桥镇敬老院完成了适老化改造,住宿楼与食堂之间建了风雨连廊,走廊上加装了安全扶手,老人们的房间里也铺设了地塑,安上了感应灯,全院环境焕然一新。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食堂后面开辟了一块小菜地,由院内的工作人员和行有余力的老人们轮流管护,大家伙儿都能吃上新鲜可口的蔬菜。

  王若德来到敬老院参观,边走边看边琢磨:“房间是单人房,不错;卫生间有热水器,洗澡方便;这还有块小菜地,能自己种菜,感觉和在家里没两样,真不错!”一路走下来,他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当时就下定了决心,要住进敬老院。

  “这几年,吉州区投入资金2000万元,按照‘一院一品’的模式,突出田园、旅居、孝亲等元素,对农村敬老院进行适老化改造,全面改善提升居住条件、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吉州区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周洁向记者介绍。

  “像我们兴桥镇敬老院的特色,就是让老人在院里还能享受农村的田园生活。”兴桥镇敬老院院长王淑珍接过话茬,“在这个两亩的小菜园里,我们种上了当季蔬菜,基本够全院老人日常食用。不仅如此,我们还会按照农村过节的时令习俗做米果、包粽子,让老人们虽在养老院,却能感觉身在家中。”

  王若德告诉记者,现在,老人们每天早上都会围坐在一起,拣择、清洗刚从园中采来的新鲜蔬菜。“种子、肥料都是院里购买的,自己种出的辣椒、萝卜、青菜,大家吃起来特别带劲。用园中种出的芝麻榨油,可以从夏天一直吃到秋天,大家都高兴得很!”

  “以前从没想过,我们农村老人养老也能有这么好的条件。现在,我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王若德说,“希望越来越多的老伙伴能和我们一样,在家乡安享晚年。”        

        (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