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3年03月24日 经济晚报 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
  • ·“新标杆”背后的故事
  • ·电动矿用自卸车批量下线

船舶工业乘风破浪向蓝海

  今年,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势头良好,造船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转型升级成效明显,行业收入利润持续回升。


8r1.jpg

       在安徽芜湖造船厂码头,停靠着加拿大一船东定制的1.2万吨高端沥青船。


三大指标领跑全球


  近日,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顺利交付为新加坡船东EPS公司建造的7000TEU集装箱船,标志着该企业提前完成2023年度27艘近371.15万载重吨的年度交船目标。

  截至目前,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年度新接订单39艘,在手订单97艘,其中双燃料动力船舶49艘,生产任务排到2027年,满足三年滚动计划需求。

  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韩钢告诉记者,经过技术攻关,新时代造船公司形成了持续、稳定建造清洁燃料绿色节能船舶的能力,打开了市场新空间。

新时代造船生产红火是我国造船业高歌猛进的一个缩影。今年1月至10月,船舶工业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均居世界第一位,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中国是唯一一个造船业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的国家,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表示,完工量体现了中国船企的造船能力,手持订单量体现了生产的安全边界,新接订单量反映了拓展市场的能力。


高端化取得突破


  当前,船舶工业产业集中度持续提高,头部企业强劲发力。今年前10个月,我国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3.1%,新接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1.8%,手持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1.3%。

  从全球看,我国分别有5家、7家、6家造船企业位居世界造船完工、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前10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造船三大指标位居全球各造船集团之首,三大指标全球占比分别为19.6%、22.1%和20.2%。

  船舶工业高端化发展捷报频传。今年1月至10月,我国建造交付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显著增加。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完成交付,我国成为唯一具备交付全谱系船型的国家;成功交付20艘全球最大24000TEU集装箱船,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7.7%;气体运输船建造取得新成效,交付国内首艘4万立方米中型全冷式液化气船、全球最大浅水航道8万立方米LNG运输船、新一代17.4万立方米LNG船等。

  在船舶海工产业展上,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展示的海上“带货王”颇受关注。该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2.4万标箱集装箱船,融合了当今船舶建造领域前沿技术,多项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综合油耗在同级别船型中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加快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国船舶工业正处在历史性变革的关键时期,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各种挑战。“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智能化”是海运业、造船业发展的方向,航运温室气体实现净零排放与航运数字化智能化共同作用,正在重塑全球航运体系。

  与此同时,中国船舶工业发展仍然存在企业效率效益有待改善、核心关键配套设备自主化率不高、全球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短板问题。

  “我国船舶工业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我国从世界造船大国向世界造船强国转变。”郭大成提出三方面举措。

  首先,瞄准绿色、智能船海装备等高端产品市场,走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之路。其次,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突破核心关键配套设备,推动船舶工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再次,加快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益制造、服务型制造在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实现企业效益效率的稳步提升。

  加速产业升级,需要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是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唯一的海工船舶产业集群。上述三地最新发布的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世界级船舶海工产业集群格局基本形成。在产业集聚度、品牌知名度、创新能力和产业辐射4个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