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首页 > 时政 > 省内> 正文

战“疫”思政课要讲好制度优势

编辑: 朱丽梅来源: 江西日报2020-04-02 17:21:34

▲3月27日14:30,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全省高校、中职、中学学生同上一堂战“疫”思政课准时开启,全省616万学子在线观看。

特邀嘉宾 周利生 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人物速写/邹 沛

▲3月23日,我省对口支援随州医疗队部分队员乘飞机返回,抵达昌北机场。江西日报记者海波

编者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类总是在经历和战胜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前进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苦斗争,使我们党和我国人民又一次经受了战斗的洗礼和考验。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那些善于从磨难中总结教训、汲取智慧力量的民族,必将变得更加坚强。新冠肺炎疫情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本期双周论谈特邀周利生、冯雪娇两位嘉宾,分别就如何讲好战“疫”故事、如何抓住机遇壮大我省中医药产业这两个话题,阐述他们的见解。

总策划:张天清 衷淑英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高度评价我国的疫情防控: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好战“疫”素材,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制度优势,帮助学生自觉做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南昌大学开设《中国战“疫”大思政》线上思政课

●要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强政治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完整而又严密的制度体系,其中党的领导制度处于统领和核心地位。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了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从而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协调行动、增强合力。

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提出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了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派出中央指导组到武汉,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第一线工作的指导,同湖北人民和武汉人民并肩作战。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成立各级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各省区市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构建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控体系。党的各级组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波澜壮阔的疫情防控斗争中,成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的中流砥柱。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这既是党章的要求,也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描述到:“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当年,连队是部队战斗力的基础,是部队执行各项任务的基本单位,“支部建在连上”大大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疫情防控过程中,党的基层组织坚持党建引领,把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严密落实联防联控措施,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广大共产党员发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做到了“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成为疫情防控的强大政治优势。

▲南昌航空大学将战“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堂

●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概括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成过许多大事。比如,把有限的资金、技术力量等资源集中到办好工业化这一大事上,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的精兵强将和优势力量大力协同、集中攻关,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党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灾害,等等,无不展现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战略谋划,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极大提升了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新中国走过的辉煌历程所证明,更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法宝。新冠肺炎死亡率高于流感,传染性高于SARS,疫情蔓延形势严峻,要求形成强大的防控合力,需要有效动员、集结、协调各地区、领域、各层级资源,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代协同治理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疫情防控的重点是湖北和武汉,这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组织了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16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和武汉;还组织了19个省集中优势资源,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各地区各部门坚决服从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指挥,防控措施既考虑本地区本领域需要,也考虑对重点地区、对全国防控的影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使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赞扬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当然,集中力量办大事,要遵循客观规律。比如,我们按照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原则,以县域为单元,确定不同县域风险等级,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重视加强新冠肺炎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公众尊崇科学、相信科学;强调依法防控,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等等。

▲江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罗嗣海与学生视频连线

●要讲好“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最终能转化为打赢疫情阻击战的磅礴伟力,根源在于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形成党的领导的“最大优势”,一切大事才能真正办成。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就是“为人民”的政治立场。疫情发生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疫情防控是对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的重大考验,一名党员干部是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否具有“为人民”的立场,就要看他是否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可以说,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彰显,体现了对人民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情怀与担当。这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意识,转化成疫情防控的具体行动,从而使党的领导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人民立场”,还表现在“依靠人民”。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就认识到:“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签发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特别强调:“革命成功,尽在民众”。当年,井冈山军民团结一心取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毛泽东写下了“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这次疫情防控,同样依靠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抗击疫情是一场全民行动,这场斗争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十四亿人民响应党中央号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疫情防控,彰显我国的制度优势。但是,也不能回避存在的问题。比如,我们一再批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依然存在;极少数党员干部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经不起考验,出现了不担当、不作为的情况。这说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再比如,这次疫情也反映出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针对这些短板,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1893年,恩格斯在一封书信中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从灾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政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