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围绕“五个振兴”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访全国人大代表、赣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曾文明

编辑: 朱丽梅来源: 新华网2020-05-26 15:16:41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曾文明

  曾文明:赣州是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人民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有11个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县,其中8个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底有贫困人口194.88万人,到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03万人,是江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一是赣州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减贫。今年4月26日,我市于都、兴国、宁都、赣县等最后4个贫困县顺利退出,至此,全市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02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19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底的26.71%降至0.37%,实现历史性整体脱贫。

  三是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底的4684元增加到11941元,增长1.5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底的2566元增加到10214元,年均增幅31.28%。2019年,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较2011年实现翻番。

  曾文明:近年来,赣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各项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各类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

  选优配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全市派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近万名,行政村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实现全覆盖。

  

这是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华屋自然村(2019年5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摄

  曾文明:近年来,赣州认真按照中央“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在对标对表抓落实的基础上,着力在产业、住房、健康等领域出实招,推动脱贫攻坚质量高、可持续。

  推进农村保障房建设,让贫困户住上安全房。根据贫困群体不同情况,分类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农村保障房等安居扶贫工程。特别是对自身无能力建房的特困户,由政府出资,就地就近建设农村保障房,帮助农村特困群众圆“安居梦”。

  

这是江西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一景(2019年5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密摄

  曾文明:疫情发生以来,赣州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迅速出台应对措施,通过优化产业奖补、加强就业激励、强化兜底保障等办法,着力解决贫困群众返岗就业难、农产品滞销、临时性生活困难等问题,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

  二是产业不中断。由市、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分别挂点建设1个扶贫产业经营主体,驻村帮扶单位帮助挂点村至少发展1个扶贫产业;同时,加大消费扶贫力度,推动扶贫农产品进市场、进食堂、进社区、进便利店。

2月26日,在赣州市南康区跨境电商产业园,销售员工通过手机直播的形式推销家具。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摄

  曾文明:我市着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制定了《赣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年)》,围绕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做了一些具体探索。

  推动扶贫干部向振兴先锋转变。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比如,实施村干部履职动力、能力、绩效“三提升”工程,提升村干部待遇和能力,稳定村干部队伍。同时,加强教育、卫生、农业生产服务等乡村紧缺型人才培养,每年定向培养乡村教师800名左右,2016年以来定向培养乡村医生930多名。

  推动基础设施向城乡一体发展。在原先满足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规划、建设和管护。比如,在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基础上,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立与城市供水同质同服务的农村供水服务体系。同时,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有14个县(区)实现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今年将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