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首页 > 市级 > 大湾区 > 工信> 正文

光明区建区两周年,3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80亿元

编辑: 邹舒云来源: 南方日报2020-09-18 13:37:28

​  9月17日上午,在光明国际汽车城项目现场,光明区举办建区两周年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集中开工的项目共30个,涵盖产业、房地产、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总投资38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5.7亿元。

  据了解,今年以来,光明区按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稳投资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持续加大项目策划储备和统筹协调推进力度,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至疫情前增长水平,为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370亿元,同比增长23.0%。

  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鸟瞰图。资料图片

  3个新型基础设施

  提升应用基础研究水平

  光明科学城建设进展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次集中开工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共3个,总投资22.0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提升光明区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有力支撑科技产业协同发展。

  其中,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位于光明科学城科教融合集群,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建设,建设设计学习平台、合成测试平台、用户检测平台及医学转化平台等四大平台及相关基础设施,开展合成生命体“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理性设计合成研究,推动合成生物向医学、农业、工业等应用转化。项目总投资7.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00万元。

  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位于光明科学城科教融合集群,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建设,建设脑编辑、脑解析和脑模拟三大研究模块,推进脑疾病致病因素鉴定和功能表型解析以及精准可视化的神经调控干预,推动脑疾病治疗药物、新型诊断和干预方法、类脑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跨越式发展。项目总投资8.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00万元。

  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项目位于光明科学城科教融合集群,由南方科技大学牵头建设,建设高通量制备平台、高通量实验室表征平台、高通量中子谱仪平台、高通量计算与数据库平台等,加快新材料“发现—开发—生产—应用”进程,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材料开发”材料研究新模式。项目总投资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亿元。

  新建或改造各类产业用房62.9万平方米

  本次集中开工的产业项目共5个,总投资62.8亿元,新建或改造各类产业用房62.9万平方米。

  其中,高端智能锂电装备及OLED半导体设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位于凤凰街道,用地面积2.3万平方米,包括高端智能装备的生产、研发,锂电卷绕制片设备生产制造区、锂电分条生产制造区以及OLED半导体设备生产制造区等。项目对提升区域高端锂电装备产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计投产后年产值为8亿元。项目总投资16.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亿元。

  深圳 f 光明国际汽车城总占地面积约92.5万平方米,改造完成后总建筑面积约27.4万平方米,项目建设主体计划投资4.3亿元,预计拉动社会总投资逾22亿元,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流国际汽车城。

  此外,集中开工的房地产项目共8个(不含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162.1亿元,建成后提供住宅面积74.9万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位于马田街道的合水口花园改造项目,用地面积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0.3万平方米,建设人才住房1422套、返还社区住房724套。项目作为深圳市首批控停违法统建楼处置试点,共创政府、国企、村集体、赴深就业人才多赢局面,实现解决城市安全隐患、提升城市面貌、盘活集体资产、筹集人才住房“一举四得”的目标。项目总投资15.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0.3亿元。

  集中开工10个基础设施项目

  近年来,光明区在基础设施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此次集中开工的基础设施项目共10个(不含新基建项目),总投资42.9亿元,将新增及改造提升道路20.8公里,改造普及天然气管道9万多户,检测及修复存量排水管网3763公里。

  其中,光明大街(光侨路—华夏二路)市政工程项目位于光明中心区,道路全长约2284米,红线宽51米,双向6车道,为城市主干道。项目建成后,将提高光明中心区东西向交通通行能力,方便片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改善周边居民交通出行环境。项目总投资3.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0.4亿元。

  凤凰公园(智慧公园)项目位于光明街道,总占地面积12.3万平方米,公园整体规划设计呈现“四区一连接”的空间结构。作为光明小镇及大顶岭周边项目,凤凰公园高品质的建设实施,为大顶岭绿道及光明小镇提供配套服务需求,助力科学城营造高品质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项目总投资0.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0.1亿元。

  光明科学城创新链初显

  重大科技载体加速建设

  9月10日上午9时许,位于深圳光明区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门口已是一番热闹景象,5个院系的1271名2020级新生在这里开启全新的大学旅程。这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8月24日启用以来迎接的首批新生。时间再往前一点,8月18日,光明科学城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开工。

  深圳综合粒子设施和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代表着创新源头活水,它们分别位于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和科教融合集群。越来越多的科研载体正在落地光明科学城,按照规划,光明科学城将充分发挥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通过集聚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流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一流的高水平大学、一流的创新人才与团队、一流的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中心、一流的新兴未来产业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形成交叉融合创新链条

  综合粒子设施是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光明科学城面向高新技术产业需求规划布局的标志性、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选址于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核心区,是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内首个开工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动工建设,标志着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从“规划设计”进入到“实施建设”阶段。在总体空间布局上,光明科学城将构建“一主两副”的科学装置集聚区空间布局。其中,“一主”即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两副”为科教融合集群和科技创新集群。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瞄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平台载体建设上全面发力。除了在建项目,还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处于前期筹备阶段。如精准医学影像设施,将建设人体超高场磁共振成像平台、人体多模态医学成像平台及其他设施。

  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落户,形成交叉融合的创新链条。

  分三步走建设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基础科学重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产业领域多点突破、交叉融合趋势明显,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为了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全链条,光明区依托现有产业优势,提前布局,谋求建设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

  9月8日上午,深圳光明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5年)暨建区两周年专题新闻发布会召开。这是光明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光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线路图。

  作为深圳实体经济的“蓄水池”,光明区一直坚持产业兴区、制造强区的发展战略,目前以智能产业、生命科学产业、新材料产业及特色服务产业为主导的“3 1”现代产业体系雏形初现。

  光明行政区成立两年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牢固,GDP分别增长7.3%、8.0%,经济总量从2017年的850.1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20.92亿元,迈上千亿级台阶。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联想、大疆等知名企业落户光明,本土上市企业达到22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1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数量倍增,从2017年底的614家增长为2019年底的1285家。

  规划提出,用15年的时间,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借鉴国际一流“科学城 产业城”发展经验,分三步走,到2035年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

  在规划前期研究阶段,光明区针对光明区新型显示、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优势传统产业等五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同时结合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前瞻研究了大科学装置关联产业、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区发展经验以及光明参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策略等,为光明区产业方向选择、产业战略定位和产业发展路径的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产业创新趋势,规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坚持前瞻布局、包容延续和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多维度评价研究遴选光明区重点发展产业,提出构建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特色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规划还提出“一廊、三区、五集群”的产业总体空间布局。“一廊”即打造龙大科技创新发展走廊。以龙大高速向南联接南山、福田、香港等区域以及向北衔接东莞、广州,对接国际国内创新资源。“三区”即科技创新区、成果转化区和产业发展区,构建“东创、中转、西产”相互协作、相互支撑的功能布局。“五集群”即原始创新集群、科技服务集群、智能产业集群、生命科学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

  科学家的“家”是什么样?

  9月,立秋已过,暑热正在慢慢消散。位于深圳光明区的光明小镇欢乐田园,马鞭草摇曳成一道道紫浪,稻田艺术景观震撼呈现;远处的公明水库,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沿着绿道,能一路到达即将开放的红桥公园。

  这些大美景色比邻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在这里,正在奏响一曲与繁华相邻的田园都市牧歌。

  丰厚的生态家底为光明科学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湖光山色入城,蓝绿活力交织”的田园都市将为科学家们提供“绿色风、国际范、科技韵”的工作生活环境。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的高端跃升,也正为光明科学城打造一流的配套环境。

  湖光山色正成为光明科学城底色

  随着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战略的推进,湖光山色正成为光明科学城的底色,助力光明区吸纳集聚全球高端科学人才。

  在光明科学城的总体空间布局上,将规划“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的科学城总体空间布局。未来在这里可能实现在300米之内找到大型绿地,500米之内找到城市公园,1000米之内能够进入城市森林。

  按照《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山水环境将构建“蓝绿空间”。

  在城市风貌上,光明科学城突出“绿色风、国际范、科技韵”,以山水环境为感知基调、公共空间为感知场所、建筑风貌为感知焦点,形成“北林、中城、南谷”差异化的城市风貌。

  生态环境方面,《纲要》提出了“蓝绿空间”的概念,将加强山体湖泊、河流湿地、基本农田等自然生态本底的保护,建设“湖光山色入城,蓝绿活力交织”的田园都市。

  截至2020年8月,光明区持续发力、稳步推进公园之区建设,新建公园47个,公园总数达260个,总面积达203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30.85平方米。

  不仅城绿了,水也清了。光明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小微黑臭水体全部验收销号,15条主要河流全部达到地表水V类以上标准,河流水质达近20年来最好水平。

  大手笔布局教育、医疗等高端配套资源

  离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路之隔,密集布局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配套项目。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是一所高标准建设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今年9月正式开学,办学规模为132个班,提供优质中小学学位6180个。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占地面积23.36万平方米,规划总床位4000张;其中一期工程床位800张,已于2018年5月11日开业。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人才保障性住房(一期)项目也正在紧张有序开展施工,建成后能为光明区提供3650套人才住房,计划于2022年12月31日竣工验收。

  明确了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目标的光明区,如何让公共服务能匹配上这一战略新定位?带着这种思考,光明区高标准规划、大手笔投入民生领域,越来越多优质公共服务产品出现。

  医疗方面,除了中山七院项目,市中医院光明院区正在加快建设。光明区妇幼保健院已正式开业。

  光明把住房作为引才、留才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计争取市级公共住房房源,并增加人才住房配建和供应比例,提出在光明科学城范围内将商品住房、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供应结构由4:2:2:2调整为4:4:1:1。

  随着光明区战略地位的跃升,一个更加畅达的交通网络也正在浮现。8月18日上午11时18分,深圳地铁6号线正式“开门迎客”,自此光明区迈入地铁时代。当天,深圳还迎来轨道交通四期调整工程首批4条线路的开工,其中,13号线二期(北延)工程位于光明区内。

  9月19日,光明区成立两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将开幕。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总占地面积近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总投资近18亿元,包含演艺中心、美术馆、图书馆、城市规划展览馆以及文化综合五大功能分区,是深圳北部片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完善、建筑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大型综合文化艺术场馆,近期将投入使用。

  随着综合粒子设施等大科学装置的落地、大手笔的高端配套资源投入,世界一流科学城正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未来在光明科学城的99平方公里范围内,将出现一座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科学创新之城、开放共享之城、生态宜居之城”。

  【记者】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