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首页 > 市级 > 南昌 > 社会> 正文

地铁施工那家行,中铁五局南昌行

——华东交通大学学子到中铁五局南昌地铁4号线参观学习

编辑: 张庆来源: 经济晚报2021-01-01 15:02:50

​​  12月30日,由中铁五局承建的南昌工程指挥部丁公路南北两站今天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华东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的99名大三学子来到中铁五局南昌地铁4号线丁公路南站和丁公路北站观摩学习,深入了解地铁施工的相关知识。项目部总工程师、工程部长等管理人员对他们进行了热情接待,并代表项目部领导班子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今日的南昌气温骤降到-3到2度,凛冽的寒风阻挡不了他们热情如火的学习劲头,攒动的人潮为正在紧锣密鼓施工的两站增添了一抹青春的活力。

  整个参观过程由项目工程部技术人员全程进行陪同讲解。分为两拨对两站进行了参观,重点对地铁施工的机械设备、明挖法车站的施工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学习。

  工程部部长刘杰锋领着部分学生来到丁公路南站,步入车站负二层和负一层中板施工现场。当看到车站基坑内满是脚手架、钢筋、模板时,来参观学习的学生们问到:“如此之多的脚手架凭空搭设起来,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用?”“搭设脚手架是对车站主体结构进行施工时,脚手架可以为施工人员在不同部位操作,能堆放运输一定的施工材料,确保作业人员高处作业安全;最主要是脚手架有一定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可以为现浇混凝土结构提供临时支撑作用”。工程部部长刘杰锋介绍道。

  “如此大的基坑如何保证安全?”“盾构机是怎么从隧道内出来?又是怎么过站进入另一边隧道的……”学生们你一言他一语接二连三的问题抛向工程部部长刘杰锋,16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地铁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他处变不惊,一一向学习们道来。

  “为了车站基坑安全,首先对车站进行项地下连续墙施工,将车站四周围成一道屏障作用车站基坑安全的第一道措施,待地连墙施工完后,再进行车站基坑内的土方开挖,同时进行基坑混凝土支撑施工,直到基坑土方挖到底部均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混凝土支撑或采用钢支撑保证车站的稳定性,丁公路南站基坑由于是车站基坑与物业开发基坑同步施工,基坑为大跨度超大型基坑,因此一共对车站基坑进行三道混凝土支撑加一道密集型钢支撑作为基坑稳定的保障,同时加强每日监测频率,并在基坑内安插了一定数量的钢管进行基坑内降水,以便更好的保证基坑安全。”

  “当盾构机出隧道过站时,采用钢套筒接收盾构机,主要是平衡盾构机在破开最后一层土方时,盾构机土仓压力较大,为了保证安全和减小压力,铜套筒则派上用场;盾构机过车站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托架式,另一种则是丁公路路南站采用的夹轨顶进式,这些施工方法全部都要通过专家一一进行论证通过了才能实施到实际施工中,因此作为学生的你们今后在进行任何施工前都编制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并经过专家论证后才能实施。”刘部长细心的讲解道。

  部分学生进入丁公路北站施工现场,看到巨型的基坑横在面前,现场施工人员正进行主体结构施工,高耸的塔吊和巨型龙门吊正在进行吊装作业,学生都纷纷点赞,中国中铁不愧基建狂魔的称号。工程部副部长夏章杰介绍道,4号线丁公路北站为明挖顺筑法,为1号线与4号线换撑站,车站全长165.2米,标准段宽23.8米。丁公路北站为地下三层岛式车站,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设备层,地下三层为站台层,开挖最大深度为29米,是地铁标准车站。

  当走到丁北基坑负二层板时,看多如此多的钢支撑和结构支撑,许多学生产生了好奇:“请问夏部长,这些支撑数量如此之多,他们的作用是什么?”“钢支撑和结构支撑是车站基坑的安全保障,之所以安装如此密集的支撑结构主要是考虑到我们车站基坑是大型基坑,安全是施工生产的第一要务,随着后续主体结构层层施工完成后,结构支撑和钢支撑也会有序的切除”。

  大学生们在接下来的参观中提出了很多问题,项目管理人员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使同学们更深入的了解了地铁施工工法及施工安全质量控制要点。同学们都仔细地听、认真的记,纷纷表示,此次参观学习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

  观摩结束后,华东交通大学带队王威老师代表校方感谢项目部对学生参观活动的大力支持,也感谢现场施工人员的耐心指导和详细讲解。学生们意犹未尽,纷纷表示,他们能够进入工地,非常激动。中铁五局“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标准化的管理让他们由衷敬佩。相信中铁五局一定能够将两座车站站建设成为南昌地铁的标志性工程。同时项目部也表示,乐意为学生拓宽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和就业提供更多、更大的空间和舞台。

  此次活动,展示了企业的良好形象,促进了校企融合与互动交流。参建南昌地铁4号线以来,南昌工程指挥部一直践行着校企合作交流的路子,先后与中铁隧道设计院、华东交通大学等签订技术创新合作协议,将知识、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手段融入到施工生产中,通过校企人才培养和融合、新技术成果的交流、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项目、等助推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升级,也为企业引进人才拓宽了渠道。(张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