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首页 > 市级 > 大湾区 > 社会> 正文

“生命方舟”书写人民至上

编辑: 何欣来源: 深圳特区报2022-04-08 14:56:15

​​  3月初开始,在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工地上,建设施工的照明灯夜夜不息,与河对岸深圳的霓虹交映生辉,见证了这片荒滩在一个月里生长出“生命之舟”。

  香港遭遇第五波疫情冲击以来,中央政府高度关注香港疫情动态,惦念香港市民生命健康安全。应香港特区政府请求,中央决定在落马洲河套地区援建应急医院和方舱医院,深圳承担这一援建任务。

  时间就是生命!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在内地支援香港抗疫工作专班统一指挥下,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广东省密切配合,统筹大量优势资源,多措并举、多线并进、多点突破,全力以赴支持深圳承建,不断加强与香港特区政府沟通对接,形成强大合力。200多家参建单位闻令而动,20000余名建设者逆行出征,投入这场争分夺秒的大会战,克服异常艰苦的条件,用短短30天建起一座拥有现代化手术室、放射科、负压病房等设施的应急医院。

  4月7日,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正式移交。这是“一国两制”背景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伟大实践。

  一桥连深港时间换生命

  山的一侧是香港,水的一畔是深圳,山水相连,心手相牵。

  随着香港第五波疫情形势愈加严峻,落马洲河套地区成为香港首批兴建应急医院和社区隔离及治疗设施的地点之一。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西拓展处处长莫永昌透露,考虑到河套地区与深圳一河之隔的地理优势,便于人员和物资可以在最短时间、点对点进出河套工地和深圳边境,最终选择在这里建造一座1000张床位的应急医院、10000张床位的方舱医院,以进一步提升香港抗疫救治能力。

  百余米宽的深圳河道,如何承载运输数以万计建设者和巨量建设材料?

  架桥!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总承包(EPC)中建科工董事长王宏果断决策。这个大胆的建议迅速向上报告,得到了上级批复同意。

  2月26日清晨,正在秦皇岛工程现场的中建桥梁沿海公司董事长赵磊接到建桥通知后,一刻不停,迅速赶赴深圳。当天,共有38名桥梁管理人员从全国各地来到深圳。次日晨,68名管理人员完成集结,打响了战斗“第一枪”。没有地质报告,没有设计图纸,没有施工所需的各类资料;香港侧过不去,就调来两艘200吨的浮吊……他们紧急测绘、连夜设计、现场调整。

  与病毒赛跑,用时间抢生命。坚定的信念支撑所有人员克服困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3天全部物资抵达现场,286位施工人员日夜赶工,水上、陆地同时推进,7天后,一座全长159.1米,宽18米、用钢4200余吨的钢栈桥基本完工,飞架两岸。

  “2个月工期缩短至1周,这座桥,是我经历的项目中时间最紧迫的。”赵磊说,“交桥那一刻,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我们多抢来一天,医院就能早一天完工,香港市民就能早一天得到救治。”

  克服重重难荒滩现奇迹

  3月6日,深圳河上,随着临时钢栈桥完工启用,中国建筑旗下中建科工第一批200余名管理人员、1700余名工人进入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拉开了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大规模施工的序幕。

  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深港交界的这片荒滩,从过去只有鹭鸟停歇到突然喧嚣起来,成为热火朝天、通宵繁忙的建设工地。

  “以前的工程以年计,现在以日、周计算。”莫永昌说,“入行30年从未接过如此庞大、急赶的工程。该工地亦是所有项目中面积最大、工程最为复杂的,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壮举。”

  以最快速度打通施工各个节点,在香港政府解决工地用电、用水两大难题后,更大的挑战摆在援建团队面前。现场建设者很快发现,河套鱼塘有大面积软地基,施工难度用“在豆腐上建房子”形容毫不为过。

  3月8日,夕阳的余晖映在几位市政工程师脸上,他们神情严肃地围在一台挖机旁,盯着一斗一斗淤泥从三米深的路基下挖出,心急如焚。

  “我们道路的位置在这里,而这些深达数米的淤泥是完全没有承载力的,这里可是应急医院物资运输的‘生命线’啊。”项目C区市政道路管网负责人吕世杰回忆说,经过反复商议,项目组决定集中所有机械资源先将现场的块石收集并紧急外购块石进行软基换填,同时借调其他工区方桩设备两台加固两侧路基。最终以3米软基换填块石、12米长方桩加固路基两侧的方式快速处理完成。

  软基处理“耽误”了近两天工期。为了赢回时间,保障运输道路按时移交,项目组调用两倍于计划的机械和管理人员投入施工,通宵奋战。3月11日,一条笔直的道路完成路面铺就,洁白的养护土工布覆盖其上。“三天半,荒地变道路,就像看着自己孩子长大,无比欣慰。”吕世杰说。

  艰难推进的还有化粪池工程。中建二局二公司应急医院项目副总工程师吕梦圆和同事拿到的港方提供的地勘报告是3年前所做的,而现场实际施工条件变得比3年前更差了:地下13米都是淤泥质土;刚挖到地下1米深,地下水就汩汩往外冒。项目组想尽办法:在基坑四周加上两排12-15米长的钢板桩,并进行桩间刚性拉结,解决淤泥土软,桩外另加一层水泥搅拌桩作为止水屏障。

  吕梦圆天天在工地跑,这位去年刚入职的博士毕业生,一双球鞋已经跑得开胶。雨季来临后,满是泥印的雨鞋,成了她的工作标配。她的脸上写满了“认真”,在检查发现两层钢板桩间距不足时立即要求整改,“这关系着钢板桩的稳定性”。

  “先生产后生活”,这句话被很多建设者挂在嘴边,也是工程项目面对的又一个艰巨困难。

  3月6日,建设者们进场后发现,这片荒地只有空荡荡的一栋双层板房。大家把行李往板房一丢,便一头扎进工地,投入土地平整、应急测绘等医院建设的前期工作。没有硬化地面,找块稍平整的地搭上帐篷;没有网络通电,就枕着夜色入睡;没有热水洗澡,就咬着牙用冷水一浇了之……

  3月22日夜里,突如其来的大雨将宿营地浇成沼泽般的泥地,积水面不断上涨,逼近低矮的折叠床面,浸湿了不少建设者的被褥。项目后勤管理员李洪刚一直忙前忙后,协调把被淹严重的帐篷转移安置到硬化后的道路或堆场,更换被褥、挖渠排水、垫高地势。当看到许多工人辛劳作业十几小时后,宁愿将就睡在水里也没力气再“折腾”搬帐篷,李洪刚说:“大家很累很疲惫,但都是咬牙坚持,都是为着一个目标紧紧抱团在一起。”

  受暴雨影响的还有施工。为了抢赶出屋面,减少降雨对医院内部作业影响,最高峰时,205名工人在灯火通明的工地彻夜鏖战。中建钢构应急医院项目屋面项目经理李梓轩说:“我们投入人员、材料等‘硬件’、不断优化调整技术‘软件’,以5天绝对工期抵3个月的工期,提前绝对工期2天,完成了2.8万平方米屋面面板铺设和固定。”

  1天完成4.3万平方米的场平,3天完成1.6万多立方米混凝土浇筑,5天完成4000多个箱子拼装,22天完成通水通电,这样的速度奇迹,是一个个平凡但伟大的一线建设者用双手和劳动造就的。

  四方建设者微光汇成炬

  讲着不同方言,做着不同工种,很多人素不相识,从各地奔赴而来。

  3月6日晚,中建三局水电工沈健在广州的工地接到援建任务后,第一时间叫来了大哥沈刚、二哥沈洋,“能为国家出点力是很光荣的。”三兄弟分别从陕西西安、青海西宁、广东广州带来90名机电和排水施工工人。“和当年会战武汉一样,条件非常艰苦,工期也特别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累得一坐下就只想睡觉。”大哥沈刚感慨道。

  三兄弟离开家乡四川,常年分别带队在各地做项目,聚少离多。这次跨过深圳河援港,是他们在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医院项目后,第一次在工地上重聚。

  A2工区长郭金池带着队伍,从1000多公里外的成都赶来支援。“生命至上,尽力救人”,是他们最朴实的心愿。70%的软地基处理、防疫要求等因素导致工程进度受影响,为了抢回被耽误的5天工期,他们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中建七局水电工胡昭强进驻工地前得知妻子流产,仍毅然决定留下。上岗第一天,他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完工前一天也在通宵加班。在极有限的休息时间里,他不断安慰电话那头哭泣的妻子,自己却忍不住在做工时偷偷落泪。“不管家里有多困难,既然来了,我就要好好干,为国家出一份力。”

  “这些年,内地援疆的项目特别多。作为一名新疆人,我能来这里帮忙,也是一种回馈吧。”买买提艾力 f 吾买尔江是中建桥梁的测量员,3月2日至今,从桥梁建设现场到道路施工测量,风吹日晒雨淋,他始终在现场把控测绘细节。

  李荣清主要负责生活区的生产管理。这名来自湖北武汉的中建钢构焊工,孩子正在备战高考的关键阶段。在全家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来了,“2020年,全国各地支援武汉战疫。现在,其他地方有疫情,武汉人也要冲上去。”

  “香港市民就是我的同胞,自己的亲友遇到困难,我一定会伸出援手。”中建三局二公司项目经理冯春说,定居深圳12年,亲见深港联系愈加紧密,让他对援港生出不同的情愫。

  “在香港干啥子”“我来见你噻”……应急医院工地的帐篷中,科顺防水的工人宋曲波,拨通了香港堂姐的电话。堂姐忍不住聊起对医疗资源紧张、家婆感染的担心,宋曲波不断安慰她:“我们正在给香港修医院,好多人,修好就好了,慢慢就好了。”

  “阿婆,阿宁来了!”工地现场,温甯头上帽子写着的字特别醒目。他是中建八局华南公司记录工程建设的导演兼摄影师,也是1985年从内地迁来的“深二代”。本轮疫情,他在香港的很多亲属确诊患病,年纪最大是99岁的奶奶。接到应急征召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是国家在帮我救家人。”温甯说,“每晚收工后在河套眺望对岸深圳的万家灯火,感触万分。我告诉团队,航拍时一定要带上深圳的画面,因为深港唇齿相依,彼此成就。”

  微光成炬,众志成城。

  200余家参建单位,20000余名建设者,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昼夜奋战,用粗糙的双手、辛勤的汗水、淳朴的热情,在荒芜滩涂书写建设奇迹,用坚守和付出托起“生命方舟”。

  同心援香港深圳显担当

  祖国永远是香港最强大的后盾。为支援香港抗疫,中央援港防控专家组、医疗队先后抵达,深圳等内地的防疫物资、民生保障也源源不断。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紧要关头,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中央援港应急医院紧急建设,显示了中央对香港的关怀、内地对香港的支援,必将载入史册。”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减灾救灾联合会会长杨勤认为。

  “作为出生于广州、1987年起在深创业的深圳人,近期在与香港同业、亲友联系时,深感他们渴望祖国施以援手的迫切心情。”两届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会长朱舜华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央援港应急医院的建设,是国家的重大决定、深圳的使命担当,给香港送去了“安全、健康、温情、爱护”,亦是“一国两制”下更有高度和格局的深港合作、粤港合作。

  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副会长、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特聘教授黄浩明认为,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香港抗击疫情的重视与支持、对香港700多万同胞的关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邹兵博士认为,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建设是继2020年8月内地支持青衣方舱医院建设的又一壮举,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维护全过程,需要两地在技术规范、标准、模式、机制、政策等环节实现无缝对接和高效协同,反映了深港两地共同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和安全事件的应急机制趋向成熟完善,体现了“一国两制”框架下深港合作正向纵深化和精准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中央援港应急医院一期项目3月6日正式开工,3月9日完成了首个集成式箱体吊装,3月19日完成一期病房全部1545个集成式箱体吊装工作,3月29日进入联调联试阶段,4月5日完工并通过验收,4月7日一期正式移交,项目建设高峰期日均车流量达到2883车次,设备400多台,参建人员2万余名,总用工达18万余人次,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展示出惊人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

  狮子山下,“同舟人,誓相随”,“携手踏平崎岖”。

  紫荆花开,“我哋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