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首页 > 市级 > 大湾区 > 时政> 正文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科研经济先行地 创新人才集聚地

编辑: 何欣来源: 深圳特区报2022-04-20 17:46:50

光明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现场。

光明向新而行,跨越发展:扎实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高质量高颜值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可圈可点,令人瞩目!

聚焦4月19日光明区一届人大七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更令人兴奋:

回望2021年,光明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战略契机,牢牢把握光明科学城发展窗口机遇期,起而行之、高举高打,圆满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放眼2022年,光明全区上下感恩奋进再出发,集中力量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加快建设高质量高颜值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步履铿锵的光明,正凝聚起“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在开创屹立湾区之巅的科学之城、未来之城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数说光明:瞩目2021年发展成绩

经济运行基础更加稳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285.3亿元,增长12.9%,增速“十三五”以来首次突破两位数,排名全市第一。新增商事主体1.9万余家,增速全市第一。

实体经济根基更加坚实,全区规上企业达1475家,国高企业达1700家,本土上市公司达2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84家。

科技创新力量加速壮大,全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119个,承担国家级、省级科技战略任务96项,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739件,各类创新主体获得国家、省级专利奖8项。

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向科学城重点人才配租住房3161套,发放新引进人才租房补贴8114万元。

综合空间利用更加高效,全年整备土地352公顷,连续6年全市第一。

民生保障更强、公共服务更优,新增高中学位3900个,新改扩建中小学6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7260个,新建公办幼儿园3所,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080个,成立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学位140个。

示范效应进一步增强。“楼上楼下”创新综合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新机制,被国家发改委纳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面向全国推广。“一网统管”改革项目获全国数字政府建设优秀成果奖。光明获评2021年度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

聚焦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GDP增长7%

在部署2022年工作时,报告指出:光明区按照市委总体部署和区委工作要求,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重大历史机遇,引领全区上下感恩奋进再出发,集中力量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加快建设高质量高颜值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光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

——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全方位彰显光明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进一步加快重大科研载体建设:开展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等大设施联调联试,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正式运行,全面建成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开工建设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加快推进深圳湾实验室永久场地、国际科技信息中心、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深圳理工大学永久校区建设;加快推进精准医学影像、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等设施前期工作,争取腾讯量子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落户光明。进一步增强“从0到1”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创新支撑体系,推动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资助政策体系的若干意见》,修编《光明区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制定《光明区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营造勇于先行、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开展阵地协同,强化产研协同,致力科教协同,承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的知识溢出和技术溢出,满足企业发展共性需求和技术创新需要。进一步荟聚各方创新人才,强化“聚才”,深化“育才”,做好“留才”,吸引毕业生扎根光明发展。

——聚焦三大领域、强化三大服务,打造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科研经济生态圈。试点打造科研经济先行样板:瞄准合成生物领域,争创工程生物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全链条打造全球合成生物产业高地。瞄准脑科学领域,出台《支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若干措施》,通过引驻脑科学领域重点研究机构,鼓励社会主体共建创新联合体等,形成脑科学产业集聚区。瞄准生物医药领域,形成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科研经济圈层。强化科技信息服务:聚焦科技前沿信息,提供科技战略决策信息服务;聚焦产业前沿信息,建立数据治理平台、智能分析引擎、应用服务矩阵和运营支撑体系;聚焦“IT+BT”融合发展,构建全市首个科研云,提供生命科学领域科研数据存储计算服务。强化科技转化服务:围绕成果确权,试点开展重点领域专利导航,提供全生命周期培育保护;围绕概念验证,打造全市首个概念验证中心;围绕中试小试,推动与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深度合作等;围绕检验检测,加快建设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光明分院等检验检测平台;围绕产业孵化,新建一批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建设全过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着力夯实科研经济引领下的现代产业基石,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示范城区。打造龙头引领、聚集发展的现代化产业集群:持续增强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行业主导地位;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贝特瑞新材料等重大项目落地;重点打造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加速壮大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等。打造组团分布、承载力强的现代化产业空间。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现代化产业社区。打造更有温度、更加优质的现代化营商环境。打造面向全球、靶向精准的现代化招商格局,构建全新招商体系,建立全新招商机制,面向全球开展各类招商活动,引进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

——聚力提升深圳北部中心城市能级,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型中心城区。让城市空间更有品质,让开发重点更加突出:全力建设大科学装置核心区、光明中心区、光明云谷三大片区。前瞻谋划茅洲河功能品质、凤凰城经济能级、科学城科技创新集群等三大提升。让交通体系更加通达,持续优化外部通道,系统优化内部循环。让城区管理更加智慧,全面开启“一网统管”建设,加快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消防、智慧街道等项目建设,打造“条块结合、扁平一体、多级联动”的“智理”体系。让城区形象更具格调,实施光明“山水连城”计划,贯通茅洲河—光明小镇—郊野公园—森林公园生态廊道,塑造“一河九水合两明,百里青山入繁城”的城市风貌。

——持续完善全过程、全周期管理治理新模式,让城市运行更为安全、更有韧性、更可持续。一是拉紧疫情防线。二是守牢安全红线:健全安全生产“1 6 N 6 1”运行机制;实体运行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开工建设消防救援指挥中心,建设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等。三是提升治理效能,深化群众诉求服务“光明模式”2.0版,新增街道级示范点2个以上,保持诉求化解率99%以上,争创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完善创文点位精准地图,构建精细化文明测评体系,升级“光明文明通”治理平台,深化点位长和全科网格机制创新,制定科学城城市文明公约,积极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争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和群众幸福质感。扩大优质均衡教育,增加学校学位供给,形成高质量品牌效应,打造科学城教育“双示范区”,建设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区。提升医疗卫生实力,推动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年内建成投用,完成国科大深圳医院三甲创建,引入1-2所高水平专科医院。提高医疗服务国际化水平,试点开设国际特需门诊,提供双语诊疗服务,开通国际医保卡应用渠道。提高住房安居水平,大力发展公共住房,加快建设长圳二期等7个公共住房项目,建设筹集不少于4000套,供应不少于6000套;探索实施更加灵活的科研人才安居政策,保障各类人才“来深有房住、留深有长租”。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做强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光鸣艺术节、“仲夏之声”等十大文化品牌;打造皮划艇、马术、山地自行车、足球、醒狮等十大体育赛事;加快建设光侨游泳中心、玉塘文体中心等十大文体设施。讲好光明故事,加大在顶流媒体、头部新媒的宣介力度,持续提升光明热度。开展“科学引领、光明在前”“国际友人进光明”“光明夜话”等系列活动,多角度延伸光明城市流量。

——聚焦服务效能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全面提高依法履职能力和行政管理水平。坚持忠诚是为政之魂,坚持清廉是立身之本,坚持法治是行政之纲,坚持奋进是成事之道,在攻坚克难最前线练兵识才,在新使命新要求中淬炼铁军,继续书写光明干部“赶超奔跑、追求卓越”的创业新答卷。

湾区东岸的科学之城峥嵘初显,鹏城北部的科创高地锋芒渐露。奋楫笃行、全力冲刺的光明,正在为深圳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作出光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