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首页 > 市级 > 大湾区 > 社会> 正文

“24小时记者”抢“独家”

编辑: 何欣来源: 深圳特区报2022-04-25 11:47:39

1989年2月12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刊载了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消息——《台湾空军一架飞机坠毁于丰顺境内 飞行员跳伞获救》。这则报道虽然篇幅短小,但时效性强、细节丰富、现场感强,在当时所有媒体报道中最为翔实,几乎是“独家报道”,树立了突发新闻报道的标杆,被评为广东省1989年度好新闻一等奖。这篇报道由深圳特区报记者陈寅(作者现任深圳报业集团社长,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采写。写这篇报道时,作为一名青年记者的陈寅为抢新闻拼劲十足,被称为“24小时记者”。

抓住转瞬即逝的线索

1989年2月11日,陈寅回老家丰顺探亲看望父母。这天,他刚回到县城汤坑镇,一位在县供电公司的朋友说,有一架飞机坠毁了,必须马上赶赴失事处抢修电缆。陈寅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条难得的新闻线索,便马上和朋友一起驱车前往。20分钟后,他们来到了飞机失事现场。因飞机是掉在山上,他们为抢先抵达现场,还在通往出事地点的田埂上小跑了十几分钟。

在事件现场,记者除了详细记录自己亲眼所见的各种场景和细节,还尽可能多地找到更多核心当事人了解情况,包括找到两位目击事件的当地农民,口述了他们的亲眼所见,采访了当地公安机关负责人,向读者传递了新闻事件更多的场景、更多的声音,令报道更加真实可信、生动具象。

采访结束后,当天下午4时写毕稿件,5时找到当地主管领导核实稿件内容和报道口径。等拿到稿件后,传稿又成问题,唯一的办法是采用电话口授。那时电话很不普及,有电话的人家几乎不开通长途电话。于是陈寅东奔西走,找到当地邮局“挂长话”。那时邮局的长途电话信号差,语音断断续续,还经常掉线,陈寅又花了几十分钟的时间,才把稿件一字一句口授给报社编辑部。在截稿时间前两分钟,值班主任亲自记录下这条新闻。

在深圳特区报从事报史研究的耿伟告诉记者,在新媒体尚未出生前,传统媒体记者已经在疾速前进抢“独家”。陈寅能抓住这条偶然所得、转瞬即逝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将新闻传递出来,第一时间把报道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当时条件下实属不易,需要记者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及“抢”新闻的责任感。

去到现场,讲好故事

这篇报道后被评为广东省1989年度好新闻一等奖。耿伟评价说,在当时所有媒体报道中,这篇报道最为翔实,几乎是“独家报道”,树立了突发新闻报道的标杆。

整篇新闻报道正文只有333个字,但是用文字客观记录了现场所能看到的每个场景和细节,逼真地复原再现了新闻现场——

事件地点:“汤南龙山中学附近山坡上”;

飞机编号:“台湾空军一架F—5E型飞机(编号400977)”;

人物情况:“飞行员林贤顺中校跳伞获救”;

场景描述:“一个直径约5米左右的大土坑”,“机头栽入土中有5米多深”、“残存的机翼露出坑外”,“溅出的碎片和泥块遍布附近山坡”等等。

在现场才最有发言权,采访核心当事人尤为关键。因为记者到了现场,采访到了当事人,所以这篇300多字的报道不仅叙述了新闻背景:“驾驶员林贤顺祖籍广东梅县,36岁,已婚,有一子”;还回答了事件的缘起和结果:“他驾驶的飞机于今天上午8时左右在台东某军用机场起飞,后因油料耗尽而跳伞降落。他神色安定,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

耿伟说,这篇报道之所以能在各家消息中给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写法细腻,篇幅虽不长,但讲出了一个要素齐全的新闻故事,文字流畅、形象生动,不仅对现场细节描写细致,更讲究故事式、画面式写作,给读者以悬念、起伏、冲突等出乎意料的情节。

新媒体时代更须“全天候记者”

台湾空军飞机坠毁报道的诞生,很大原因是来自记者不放过每一条新闻线索、追踪新闻不停不休的强烈内生动力。而能在特殊的时间地点,拥有获得进入新闻现场的宝贵机会,也提示记者要善于广交朋友,编织搜集新闻的灵敏网络。

这篇报道的诞生也是现场记者与后方编辑部紧密配合的结果,而在今天新媒体传播时代,更需要这样的团队作战配合,才能第一时间抢到独家、发出独家。

陈寅在谈到这篇报道诞生的背后故事时感慨地说,互联网改变了新闻传播形态,但是新闻记者的使命没有变。在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和报纸互动配合的新媒体时代,记者疾速抢“独家”的打法和路数仍是一样的。记者要像猎犬一样,全天候警觉,一旦身边有突发的新闻线索,立即响应起来、行动起来,抢时间、抢线索、抢现场、抢独家,将突发新闻又快又准地拿下。

记者:徐兴东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