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首页 > 市级 > 新余> 正文

新余市珠珊镇: 90后“新农人”闯出新“稻”路

编辑: 章华来源: 经济晚报2023-05-23 09:24:24

  现如今,许多年轻人不愿意种田,觉得“面朝黄土背朝天太苦”,而渝水区珠珊镇洞头村的“90后”小伙黄欣欣却不这么想。2021年,在外务工的黄欣欣选择回乡当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用新技术、新机械,在传统农业种植业的天地里走出一条新路,成为一个“新农人”。


新思路:轮作种植增产又增收

  1991年出生的黄欣欣,在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农机维修的工作,收入稳定。那时候,他的父亲承包了400多亩的土地种植水稻,农忙的时候总是忙不过来,孝顺的黄欣欣总会回家帮忙。慢慢地,他发现年轻人种田的越来越少了,家里总是请不到工人,加上他一直和农业打交道,在2021年,他辞去工作,带着年轻人的新思路回家和父亲一起种田。

  黄欣欣觉得自己相比于父亲,他的优势是可以更好地操作各种机械,更快地接受新技术,更全地掌握行业动态信息。他很快了解到“稻油”种植的方式,马上开始尝试,每亩地可以多收入两三百元。“之前我们都是按照传统的方法种田,他回来之后就变了,冬天闲置田里种油菜,这样还多了一轮的收入。”他父亲笑着说,“就连废弃的秸秆,也可以利用,变成饲料,这是以前我们了解不到的。”


新技术:从几百亩忙不过来到一千亩很悠闲

  “在接触农业后慢慢发现农业这块机械化生产少,人手不足等问题,所以我想用自己的想法去引进新技术、新机械,改变这种种植现状。”黄欣欣说。

  黄欣欣在接手父亲的衣钵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在自己的合作社增加农机设备,购买拖拉机、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农业机械。由于自己曾经从事农机维修,他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水稻直播,无人机施肥、打药等新技术和农机的结合,让农民不下地就可以耕作,这样的种田方式让他父亲惊讶不已。

  但是黄欣欣不止步于此,他和其他合作社联合成立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的育秧大棚。在这里,从种子到秧苗只需要二十多天,在全自动水稻育秧机生产线和插秧机的帮助下,一千亩的秧苗不到十人就可以完成种植,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原来只有几百亩的地都忙不过来,现在扩展到1000多亩的地,还比以前轻松些。”他父亲说道。


新梦想:期盼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农业

  “农业需要新鲜的血液来更新技术和种植方式,让农业焕发新的活力。”镇农技站站长说。年轻人的学习能力强,通过技术等方面扶持后,改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种田方式,助推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目前珠珊镇在“新田计划”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人返乡种田。

  目前农业发展正欣欣向荣,而新一辈的农民不愿意种田,这也是黄欣欣担忧的地方。“年轻人务农特别少,很多人都不愿意,觉得务农很苦,其实现在务农已经和原来不一样了,更多的是需要技术和管理,所以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到务农队伍中,一起为高质量发展的农业道路贡献青年力量。”黄欣欣说,“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年轻人看到农业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实现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李飒 张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