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援疆路 总把他乡变故乡
——新余市高新一中援疆教师王文晖
编辑: 章华来源: 经济晚报2023-06-14 19:42:15
——新余市高新一中援疆教师王文晖
编辑: 章华来源: 经济晚报2023-06-14 19:42:15
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天山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屹立在戈壁中,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踏上无悔援疆路,他做到了。他的名字叫王文晖,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新余高新区第一中学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2018年8月、2020年2月他入选江西省第一、二批援疆支教教师。支教期满后,2023年2月再度遴选为江西省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在疆期间,他先后担任新疆克州阿克陶县雪松中学语文教师,阿克陶县教育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员。
初心不改勇担责任
“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2018年8月,带着组织的重托,带着亲朋好友的期望,带着对援疆岁月的憧憬,他毅然决然地告别亲人,从美丽的仙女湖畔来到了祖国的西陲——阿克陶县雪松中学。初到阿克陶县,由于对干燥的天气、不同的时差、频发的地震和肆虐的沙尘暴等种种不适应,他顿生了对亲人的思念。然而深知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的担当,他默默地承受着这里一切的一切。
经过一周的集体军训和政治培训后,他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为了尽快做好教学工作,适应新的语言环境,他深入班级和课堂,了解校情、班情和学情。教务处发放课表时,得知自己分配了初一两个班的语文课,每周课时为17节,还另加4节早读,每周课时量为21节。同事看到他课那么多,常常问他:“老王,你快50岁了,上这么多课吃得消吗?”他总是淡然地说:“人不会累死,辛苦一点没什么,只要我身体还吃得消,能分担一点是一点。”
仁爱之心倾情付出
他接手的两个班,学生的基础相当薄弱,学习的主动性差,养成习惯特别差。针对这些情况,他从学生以往做过的作业开始入手,查找每个学生知识的遗漏点、易错点,一一作好记录并调整教学进度。有时一篇课文要讲一个星期,一个个带读,一笔一画地演示,一遍一遍课文的朗读、带读,他都不厌其烦其烦地讲解讲解再讲解、演示演示再演示,就这样,学生慢慢地喜欢上他的课。
2020年全国疫情的暴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为疫情,学校停止上晚自习,他常常利用白天课间的时间找学生,帮他们答疑解惑,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由于气候干燥,经常流鼻血、咳嗽、浑身无力,皮肤也不时出现瘙痒,一挠就会出血。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上课。有一次,他实在支撑不住就请假一天。第二天课代表阿依乔热克找到办公室,对他说:“老师,您今天没有来帮我们上课,我们感觉缺少了什么。”她渴望的眼神和真挚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他。正是这份感动,让他即使身体再不舒服,也都坚持去教室上课、辅导。他经常深入寝室、食堂,了解学生的衣食住行,对学生嘘寒问暖。在他的热心指导和关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两个班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全校前茅。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2021年6月,他又圆满完成了第二批援疆支教任务。临别时,学生们依依惜别的情景让他永生难忘。“老师,您还会来新疆吗?您还会教我们吗?我们舍不得您……”孩子们哽咽地说道。
深入调研倾力奉献
2023年2月14日第三次进疆,作为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的他,分配的岗位职责是阿克陶县教育局道德与法制教研员。角色的转变,对他来说既是挑战,更是压力。“雄关漫道真如铁”,为了响应自治区打造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号召。他和他的团队跑遍了城区、乡村的各个学校:雪松中学、梧桐中学、红柳中学、阿克陶镇学校、实验小学、银杏小学、小白杨小学、皮拉勒一中、二中、玉麦一中、二中、巴仁中学、依也勒干小学、英阿帕村小、托依塔克农农场小学……这些学校无一不出现他们忙碌的身影,听课、评课、磨课、检查教学常规、作评委,这是他的家常便饭的事。这个学期总计听课高达62节,磨课15节,评课26节,做评委10次。
为了打造南疆高质量示范学校,接到教育局的任务后,他和他的团队经常早出晚归,风餐露宿,风沙无阻,甚至他带着腿伤(打羽毛球扭伤),一瘸一拐地深入依也勒干小学、英阿尔帕村小听课、问卷调查、查资料,利用中午不休息的时间,对学生、老师进行测试。他的同事说:“老王,你受伤也不休息呀,不过有你在,我们有了主心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经过半个多月的决战,他和他的团队注重实际、收集数据、缜密分析,最终形成了近3万字的《关于阿克陶县皮拉勒乡依也勒干村小学质量提升调研报告》,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情深义重创立新功
“捧着一颗初心来,不带半点遗憾回”,他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总有他乡变故乡,此心安处是吾家”,他把阿克陶当成了第二故乡。一路走来,他先后获得了江西省援疆“优秀教师、优秀党员”,阿克陶县“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克州“优秀评委”等荣誉。
“路漫漫其修远兮”,他将不负韶华、不忘初心使命,用真情去呵护,用深爱去奉献,用智慧去浇灌,用一辈子去眷恋,继续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书写新余援疆人的新乐章。
(龚明根 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