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90多万居民获益
南昌象湖污水处理厂区域水环境提升工程将于8月底完工
编辑: 喻轶涛来源: 经济晚报2023-06-26 19:25:00
让90多万居民获益
编辑: 喻轶涛来源: 经济晚报2023-06-26 19:25:00
新建渠道闸门
城市水环境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品质的关键体现。6月26日,记者从南昌市政开发集团获悉,象湖污水处理厂收集范围排水单元改造及水环境提升工程稳步推进,岸坡修复、绿化养护等工作加快施工,力争8月30日完工。
“该工程建设范围为朝阳新城建成区,即象湖污水厂服务范围内的分流制区域,灌婴路、昌南大道、沿江南大道、象湖西堤合围区域,面积约15.65平方公里。”市政开发集团象湖污水处理厂区域水环境提升工程项目经理杨修信告诉记者,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区域内市政排水管和排水单元普查、摸排和检测成果资料,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治。253 个排水单元进行彻底整改包含:污水设施完善、排水管混接、错接、漏接整改(含排水立管)。排水单元进行划分为六类: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居住小区、城中村、在建工地、民办学校。其中事业单位有 68 个、企业单位有 66 个、居住小区有 65 个、城中村有 25 个、在建工地有 27 个、民办学校有 2个。二是对区域内渠道进行内源治理、拆除区域内水流堵点、修复及新建渠道闸门,改善水动力条件,进一步提升水环境。
“该工程的最大亮点是采用微型顶管地箭式工法施工高新技术,这在江西省还是首次。”杨修信对记者说,因为工程需在桃花渠东侧新建1根管径DN500-DN600的污水主管,用以使来自云海路、云飞路、雷池街、云锦路、九洲大街、瑞虎路、祥狮路、燕舞路及莺歌路的污水能够排入污水处理厂,解决桃花路东侧区域污水无法正常排入污水处理厂的问题。如果采用开挖铺设的方式展开施工,则严重阻碍城市交通,影响市政给排水,施工成本高,而且施工现场受周围建筑物制约,可能无法施工。
吊装污水管道
泥土推送
“微型顶管地箭式工法施工,就是非开挖施工方法,是一种不开挖或者少开挖的管道埋设施工技术。在工作坑内借助于顶进设备产生的顶力,克服管道与周围土壤的摩擦力,将管道按设计的坡度顶入土中,并将土方运走。一节管子完成顶入土层之后,再下第二节管子继续顶进。”技术人员库瑞文说,其原理是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推力,把工具管或掘进机从工作坑内穿过土层一直推进到接收坑内吊起。管道紧随工具管或掘进机后,埋设在两坑之间。
“为打造廉洁工程,集团纪委‘三个紧盯’抓项目建设监督检查”。南昌市政开发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程经纬说,集团纪委一是紧盯重点事项,全面排摸。根据项目进度、招标(采购)方式、资金安排、施工情况等筛选监督重点,找好点、把好脉。二是紧盯实施过程,跟进监督。主要通过实地踏勘的方式查看项目管理、施工进度、施工监理等情况。三是紧盯日常规范,常态监督。把项目建设作为日常监督的抓手,督促监督切实履行项目建设的主体责任,切实规范项目建设。
“我们将南昌象湖污水处理厂区域里所有的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居住小区、城中村、在建工地、民办学校,都看作是一个排水单元,再划分253个排水小单元。”杨修信说,“对错接、漏接、混接的管道进行彻底整改;对管网破损严重已无修复价值的部位以及管网空白区,新建雨水井沉淀池,并将新建污水管道统一接入市政污水管网。”
“在排水单元改造过程中,尽最大努力不影响居民出行,及时还路于民,项目上分段施工,流水作业,竭尽全力优化工期,优化施工方案。”市政开发集团总经理万昆对记者说,我们认真落实扬尘污染、噪声污染防治,尽量减少施工围挡范围。同时加大了精干人员、机械设备的投入,在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加快作业,全力以赴争取早日完工。
“水环境提升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重点民生工程。在南昌市委的督导下,市政公用集团高度重视,要求始终坚持‘质量为先、速度为要、安全为本、节约为上’原则,从每一个岗位、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做起,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惠民工程。”南昌市政开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昊告诉记者,项目上加强施工管理,狠抓项目建设质量,及时协调解决工程推进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紧盯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千方百计加快项目进度,确保按期保质完成各项施工任务。
一线办公
记者在现场看到,道路修复、岸坡施工、新建渠道闸门基本完成,绿化、亮化、美化等工作完成96%,全面完工后,生活污水收集率将提升,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提高,主要河湖水质明显改善。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工程区域范围内90多万居民将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居民傳洛西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小区下水道经常堵,路上出现积水、污水、脏水。天气一热,开窗都能闻到异味。改造后就好多了,下水不再堵了,路也畅通无阻了,打开窗户,空气也清新了!
(程祈才 本报全媒体记者喻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