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江西省“打假治敲”举报电话:0791-88912728

首页 > 消费> 正文

探寻天工开物的“根”与“魂”

编辑: 金婉来源: 经济晚报2023-08-09 17:19:03

  走遍物华天宝,探寻人杰地灵。行走在连绵青山之下,在学堂庙宇、文化古迹、典籍旧事中,四特酒与酒游记团队一同开展了为期7天风尘仆仆的“天工文化溯源之旅”。选取江西省分宜县、奉新县、九江市、樟树市四座城市,循着宋应星故里、《天工开物》成书地等足迹,与历史文人、学者把酒言欢、高谈阔论,走进一座座遗迹,感受历史工匠演绎的华章;触摸一段段历史,领略天工文化的不朽魅力。

天工开物星耀分宜

  从樟树向着分宜出发,自驾穿梭在灵川韵秀之间,广袤的稻田与青山、民居、乡道等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秀美宜居的生态乡村画卷。受美景吸引,我们不时下车,看阳光洒在山野云海间,看惊起的白鹭成群翩飞,细嗅微风中稻田抽穗的芳香。

  此次“天工文化溯源之旅”第一站——分宜,是《天工开物》成书地、江西省十大文化古县之一,位于赣中偏西,袁河中游。

  作为分宜县的个性名片,分宜县博物馆是展示分宜地方历史、文化、社会、民俗等的重要窗口。在分宜博物馆,廖琦馆长对我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以历史脉络为经,讲述了分宜的漫漫历史;以古县概况及鼎盛人文为纬,展示了分宜与《天工开物》的历史渊源、息息相通,道出了分宜的悠悠足迹。

  分宜博物馆工会主席李松介绍道,宋应星原是一介考生,六试不第,后感于“士子埋首四书五经,饱食终日却不知粮米如何而来;身着丝衣,却不解蚕丝如何饲育织造”,遂不再应试,曾旅游大江南北,行迹遍及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新疆等地,实地考察,注重实学,从东北捕貂到南海采珠、和阗采玉。

  任分宜县教谕期间,宋应星将他平时所调查研究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技术整理成书,《天工开物》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由友人涂绍(字伯聚)资助,初版刊刻于南昌府。

  全书三卷十八篇,所述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三十个生产部门的技术和经验,几乎包括了社会全部生产领域。编次先后顺序是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安排的,体现了宋应星重农、重工和注重实学的思想。该书影响波及世界,宋应星因而在世界科学史上享有极高的盛誉。

  “《天工开物》的成功离不开分宜地区昔日一流的传统农耕文化和手工业制造水平,书中很多劳作场景和传统工具的展现都带有浓厚的分宜色彩。”馆长廖琦说道。要走近宋应星,必先要走近“分外宜人地”分宜。

触摸,历史深处的“铁痕”

  在《天工开物》下卷“五金第十四卷”中,宋应星详细记录了铁矿冶炼过程,并配上垦土拾锭、淘洗铁砂、生熟炼铁炉3幅图,炼铁过程直观形象。而他所记录和描绘的铁矿冶炼生产技术正是取材自分宜县凤凰山铁矿遗址以往的冶炼过程。

  据分宜县博物馆专家考证,宋应星所处时代,是分宜采矿冶铁业的兴盛时期,从县城到凤凰山不到20公里,这为宋应星就近调查记录铁矿冶炼生产技术提供了极好条件。

  凤凰山铁矿遗址位于分宜县湖泽镇闹洲村铁坑自然村。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1.5-4米,具有丰富的遗迹遗物,包括原料采集、燃料选用、铁水冶炼、成品提取整个工艺技术过程,可以完整反映古代冶铁的全部工序,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铁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寻找,天工开物的“根”与“魂”

  300多年前,分宜为《天工开物》这一科学巨著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写作环境和临摹条件。300多年后的今天,历经百年的天工文化在分宜生根开花,形成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一批批专家学者和历史爱好者来此寻根溯源,凝结出新的时代智慧。

  四特酒天工系列正是从《天工开物》中汲取酿酒智慧与创新品格,取《乃粒》《曲蘖》诸篇酿造技艺之精粹,创新总结“天工古法”工艺,以凝练着天工精神的稀世特香,礼敬中华文明之匠心瑰宝。

  《天工开物》的价值被重新发现、传播弘扬,是国人逐步找回文化自信的缩影;四特酒来到分宜溯本求源,思考天工精神赋予当今时代的多重意义,则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相关新闻

经晚直播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