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水西镇:党建赋能 助推沙陂传统村落“活”起来
编辑: 章华来源: 经济晚报2023-08-31 10:15:37
编辑: 章华来源: 经济晚报2023-08-31 10:15:37
高新区水西镇沙陂村位于新余市东南部,自北宋初年开埠以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沙陂古村已成为袁河周边重要的商贸货运集散地。商贾云集,货运充盈,店铺坊栈达百家,有码埠数处,泊船百艘。清乾隆年间编纂的《沙陂族谱》记载:“沙溪之盛,由来久矣。”
2021年,沙陂村被认定为第二批江西省传统村落,现存传统建筑14处,其中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西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1处江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水西彭德怀旧居及5处历史建筑。村内传统民居保存较完整,处处散发着古色古香、古朴醇厚的气息。为进一步焕发沙陂传统村落的生机活力,水西镇党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全方位多领域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工作。
党委统筹多措并举留住古村原貌
镇党委始终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召开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推进会,制定《水西镇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推进工作方案》,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参与、村委协同、村民主体”的工作格局,积极推进古建筑修缮工作,努力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韵味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留存下来。沙陂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属地原则,成立由党支部书记担任第一责任人的传统村落保护攻坚队,并建立农村党员包保传统建筑制度,明确每栋传统建筑的责任党员,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责任落实落地。目前村内已有4栋历史建筑基本修缮完成并加以活化利用,推动传统村落凝聚乡土记忆、丰富精神生活、实现永续发展。
活化利用多点发力注入红色动能
沙陂村拥有丰富的本土红色资源,村中多处传统建筑曾被用作1930年红三军团到沙陂时的军事驻地,因而它们在充满传统历史气息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浓厚的红色底蕴。镇党委在确保传统村落完整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活化利用,释放古村多元价值,全面打造“没有围墙的红三军团历史博物馆”。村党支部紧扣省级红色名村“441”建设标准,对水西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进行修旧如旧,并通过聘请红色导师,配置投影仪、Wi-Fi网络、桌椅等基础设施,将其打造成全市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红色主题教育基地。2020年以来,先后有850余批次,29000余人到旧址开展红色家风传承活动。同时,村“两委”与传统建筑所有人积极沟通并签订保护协议,对村内两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并布展,衍生打造出了“彭德怀旧居”及“前线指挥部”两处红色基地。红古融合联动,助推红色资源赋能传统文化发展。
文化铸魂多管齐下接续传承力量
沙陂村作为一个千年古村,遍布着众多传统建筑,它们既凝结着历史的记忆,也反映着文明的进步,成为了沙陂村民俗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晶和核心载体。明清时期,沙陂闹渡口一度成为水西八圩之首,是袁河商业聚集地,也是闹市村民赶集地,古戏台、古众厅(祠堂)等各种建筑更是远近闻名。为了进一步留住乡愁乡韵,村党支部对临街遗存的店铺进行修缮,并借用其场地,于2018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民俗文化节”,再现打糍粑、切糖片、打苞米和磨豆腐等传统手艺,号召党员干部积极动员、主动参与,活动每年吸引游客2000余人次。同时,由老党员带队组建了一支红色文艺轻骑兵戏曲队伍,在20世纪60年代的公社大礼堂就地取材,以节为媒、民俗搭台、文化唱戏,更有原创“三句半”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唱响移风易俗新序曲,让传统村落真正“守住根、留住人、焕新生”。
(胡小优、郭心竹、胡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