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数”】加速数字化转型 激发工业活力
赣州向“智”而行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编辑: 李盛元来源: 经济晚报2024-11-11 11:36:21
赣州向“智”而行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编辑: 李盛元来源: 经济晚报2024-11-11 11:36:21
江西卫棉集团自动堆垛、打包系统。
近年来,赣州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扎实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制造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更为赣州市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政策引领数字化转型步入快车道
近年来,赣州市高度重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2024年,赣州市出台《赣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工作方案(2024—2025年)》,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同时,赣州市还制定了今明两年3.9亿元用于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为转型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政策的引领下,赣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入了快车道。江西卫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卫棉集团”)作为“数字领航”标杆企业,深刻感受到政策带来的红利。“公司引进了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及精湛的工艺技术,同时,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配置生产资源,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智能模型,可支撑开展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功能,实现产品工艺流程的可追溯性,较之前研发周期缩短了20%,生产制造成本降低了26.38%。”江西卫棉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江西卫棉集团成立于2020年,是一家集新型纺纱、再生纤维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全国首家获得智能制造成熟度三级的纺织企业,先后获得2023年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江西省5G+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江西省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第五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江西区域赛“5G+工业互联网”行业赛一等奖等荣誉,拥有江西省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平台1个。
夯实底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近年来,赣州市积极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全省位居前列。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建设5G基站数达22810个,位列全省第二。同时,赣州市还大力推进企业上云工作,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上云企业数已超过6.25万家,深度上云企业达3206家。
在数字底座的支撑下,赣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以龙南鼎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泰电子”)为例,该公司通过5G、边缘计算等新型技术改造内网,将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实现了工厂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多亏了赣州市积极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我们的数字化转型才能顺利进行。经过数字化改造后,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了12%、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了36%、研制周期缩短了8%、运营成本下降了8%。”鼎泰电子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外,赣州市还建成了3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入企业1279家,标识解析量22.77亿次。数据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已建成可以存储政府数据和企业数据的天翼华为云、移动浪潮云和赣南数据湖等3个市级云计算数据中心。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赣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示范引领标杆企业带动产业升级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赣州市还注重发挥标杆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两化融合示范、智能制造标杆等试点示范项目和企业,带动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开展,带动全市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已获评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2个,国家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企业4家,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企业55家,获得国家级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创新成果一等奖2个。这些示范项目、试点企业的成功实施,为赣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树立了标杆,提供了经验。
同时,赣州市还注重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赋能作用。目前,赣州市电子信息、家具、服装等多个行业已与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度融合应用。
截至目前,赣州市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企业上云典型案例、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9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或培育平台15个,数量居全省第一;省级“5G+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示范场景、示范工厂20个。
此外,赣州市还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与产业集群的深度融合发展。赣州经开区、南康区分别入选全省第一批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赣州高新区被评定为省级数字化转型标杆开发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赋能,为赣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赣州市构筑数字化转型生态渐成体系,积极构建“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数字化诊所、数字专员”三级服务体系和“产业大脑、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数字化平台、转型服务商”四层供给体系,主动送政策、送标准、送服务、帮转型、帮对接。截至目前,全市已有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3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建成南康区数字化诊所,正在筹建龙南市数字化诊所;省级认定的数字专员达179名。引进落户电子一所、电子五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智研院等一批智库支撑单位,成立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市工业数字研究院、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服务赣州市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院所。完成66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92个“小快轻准”数字化转型方案和产品的遴选,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资源池”“白名单”不断扩大。
(全媒体记者 熊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