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港4小时通勤圈:南昌文旅消费“留量”新密码
编辑: 李盛元来源: 经济晚报2025-04-03 09:11:51
编辑: 李盛元来源: 经济晚报2025-04-03 09:11:51
随着上海虹桥—香港西九龙G99/100次列车双向停靠南昌西站,赣港两地时空距离从地图上的线段化作4小时通勤圈——粤港澳游客乘高铁“朝饮珠江水,午尝赣江鲜”,便捷的轨交网络正点燃洪城文旅市场消费引擎。
2025年江西—粤港澳大湾区经贸活动周期间,“诗韵江西之旅”“人文江西之旅”两条精品线路的发布,更将南昌推向区域文旅协作的前沿高地。依托“名胜导航+老饕指南”,这场以文化为纽带、以消费为抓手的文旅实践,正为文旅产业注入澎湃活力。
古今辉映文化体验成消费引擎
走进滕王阁景区,穿过检票闸机,恍若踏入时空折叠的文化磁场。随着景区“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及北扩工程收官,这座千年名楼正以全新姿态融入城市肌理,与周边景致串联成近3公里的文旅风景线。
古朴典雅的历史建筑与赣江对岸的摩天楼群交织成趣,不少游客坦言,“专程来体验《滕王阁序》里的千年意境。”来自香港的欣欣女士带着4个孩子,在飞檐斗拱下听讲解,于网红商圈里尝鲜食,让孩子们在触摸雕梁画栋的历史纹路时,也能感受到城市发展的强劲脉搏,于古今交融间体验南昌兼具厚重底蕴与现代活力的独特美学。
兼具历史文脉与建筑美学的滕王阁。
值得一提的是,景区直通车无缝对接滕王阁与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两大IP景点,单程仅约60分钟,让游客一日穿越两千年:晨间登临江南名楼滕王阁,凭栏纵览赣江“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午后探访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麟趾金和马蹄金的花丝纹路间触摸大汉王朝的文明肌理。
“这趟亲子研学值回所有舟车劳顿。”文物展柜前,当孩子指着礼器追问出处时,欣欣女士说道,“这些宝藏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密码,尽显古人的智慧与时代的壮阔。”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南昌市游客接待量稳居全省首位,“引客入赣”渐入佳境——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累计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滕王阁景区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接待游客24.16万人次。文旅消费持续释放强劲动能,成为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的重要引擎。
味蕾尝鲜老味道编织消费图景
清晨六点,南昌拌粉的酱香与南昌瓦罐汤的醇厚已飘散开来。“至少要3个人在岗,早上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位于丰和北大道的小卫早餐店老板介绍:“煨瓦罐汤讲究细致与耐心,拌粉的灵魂则在于酱料和萝卜干,南昌人的早餐记忆都在这些老味道里了。”
南昌市民林燕是店里的熟客,每逢周末总爱穿梭于市井老店与网红餐厅之间,她明显感觉到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多了起来,“走在路上常常能听见粤客混杂的口音。”就在这个月初,她在一家餐厅偶遇了两位香港艺人,“看着他们举着筷子犹豫许久,品尝一口就被辣得直冒汗,惊叹‘你们南昌的辣椒真的不用钱的?每一款菜都有辣椒的’,特别有意思。”
位于南京东路的一家名为“藜蒿腊肉”的饭店,手起刀落间,师傅麻利地将藜蒿嫩茎切成寸段。“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这句流传在赣江两岸的俗语,在蒸腾的厨房热气里显得格外亲切。老板叶细文介绍:“藜蒿大部分产自鄱阳湖,腊肉都是自家熏制。”
“藜蒿腊肉”饭店内,新鲜食材整齐码在点菜区域。
腊肉在铁锅中滋滋作响,青翠的藜蒿翻飞其间。来自深圳的食客张晓频频张望:“我们部门三个南昌同事天天念叨这口家乡味,还说‘没吃过藜蒿炒腊肉就不算到过南昌’。”等店员端来菜肴,她便迫不及待夹起一筷子藜蒿炒腊肉:“本以为是打卡噱头,没想到真嚼出了《舌尖上的中国》里的讲究。”
“我们经常推荐食客来店里吃,因为赣菜的精髓就在这口锅气里。”叶细文说道,“现在预制菜的冷链车很常见,可我们从2008年支起第一口锅起就认准一个理:预制菜能装袋运输,可装不走现切腊肉的油香、藜蒿的脆嫩。”
数据印证着南昌美食经济的蓬勃脉动:2024年,南昌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2.81亿元,较上年增长3.8%,其中餐饮收入增长5.2%;2025年1—2月,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3%,餐饮收入增长10.1%。餐饮业正以赶超大盘的增速,持续释放动能、拉动经济增长。
千年文脉变身消费磁场,美食地图串联消费链条,正如南昌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万利平所言,“自信如梅岭松,发奋似赣江浪,齐心若鄱湖雁”——南昌人骨血里的铿锵,正在将文旅星火燃成燎原之势。
(全媒体见习记者 曾莎莎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