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带火“瘦身经济”
体育“燃”动消费潜力
编辑: 李盛元来源: 经济晚报2025-04-07 09:07:11
体重管理”带火“瘦身经济”
编辑: 李盛元来源: 经济晚报2025-04-07 09:07:11
最近“国家不同意你胖”的话题彻底火了!
减肥不仅是个人健康的选择,更暗藏着一笔关乎整个社会的“经济账”。
从医疗开支到新兴产业,从工作效率到粮食安全,体重管理正悄然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
行动起来体育“燃”动消费潜能
漫步在南昌红谷滩区时尚地标,看着香气四溢的烧烤火锅,“Z世代”小伙刘宇强忍食欲,转身走向华为智能生活馆。他正在对比多款运动手环,期待商家能赠送配套的体脂秤。“赣江边的夜跑族越来越多,我也要加入!”这位因工作久坐增重7.5公斤的金融从业者,正通过智能穿戴设备规划每日热量摄入,“尤其是赣江公园智慧跑道完工后,只需一扫,就能轻松统计步数。跑步时还能刷脸打卡,甚至生成个人小视频,与周围的跑友实时互动,真是别有一番乐趣。”
启动“体重管理年”以来,南昌市民健康消费持续升温。在万象城购物中心,FILA、Lululemon等运动品牌门店的顾客络绎不绝,“购买运动装备就像办健身年卡,是给自己的健康投资。”市民陈女士展示着新入手的瑜伽裤和筋膜枪,她告诉记者,商场正在搞活动,消费者凭运动类APP数据可兑换购物津贴。
在699青创空间,一家羽毛球健身中心的负责人陈先生介绍:“随着天气变暖,园区内的公共体育场馆接待量均有所增长,不少企事业单位也会包下健身中心开展团建活动,尤其是晚间6—9点时段预订量最火爆。”
在699青创空间的羽毛球馆内,孩子正在练习羽毛球。
来打羽毛球的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一直被体重超重所困扰,但是始终没有毅力和勇气去减重。自3月以来,其所在单位开展了“减脂挑战赛”,只要员工体重下降,且身体质量指数(BMI)始终保持在18.5及以上的健康水平,就能获得相应奖励,大大激发了自己减脂的动力。
羽毛球馆内,有不少市民正在锻炼。
事实上,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公司统筹,都可以看出,体重管理和健康管理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也由此带热了健康管理的市场。
锚定“健康”茶饮拥抱健康机遇
“今天卖完了(羽衣甘蓝饮品),得等明天。”近日,记者想要在茶百道下单一杯添加了果蔬的新型茶饮“羽衣甘蓝·轻畅杯”时,却被工作人员告知“库存不足”。
记者粗略统计发现,如今市面上使用“羽衣甘蓝”制作饮品的企业已有茉酸奶、喜茶、茶百道、沪上阿姨等10余家,合计推出超30款产品。其中,既有作为主打系列常年提供的产品,也有些仅在限定节令提供。曾经因口感粗糙苦涩,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羽衣甘蓝,制作成新型茶饮后,价格动辄超过20元。
随后,记者来到喜茶点了一杯羽衣纤体瓶,出乎意料的是,这款茶饮的苦涩感并不强,相反尝起来比较酸甜适口。其产品介绍中备注的包括“纤体”“轻畅”“超级食物”等字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饮品既富含营养又有减脂瘦身效果。
“平时增加一些羽衣甘蓝的摄入,确实能帮我们补充更多的膳食纤维,”顾客刘女士告诉记者,一杯羽衣甘蓝茶饮的热量在250大卡左右,喝下去饱腹又没有什么负担,偶尔作为代餐很适合。
随着“健康饮食”的热度攀升,果蔬含量较高的新型茶饮受到市场青睐,羽衣甘蓝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打开抖音、小红书,能看见罗永浩大口嚼着ffit8蛋白棒,也能刷到健身达人们疯狂安利元气森林玉米须茶、碧生源纤纤茶;而街头巷尾便利店的货架上则摆着各式各样的0糖产品……
《2024餐饮外卖营养健康化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消费者外卖购买粗粮食品消费快速增长,水果消费占比明显提升,近七成茶饮消费者选择低糖度,伴随大众对体重管理的意识逐渐提升,“减重经济”正在重塑食品产业链生态,消费者逐渐从追求“口味”转换到追求“健康”。
专家支招减肥不能急于求成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记者会上用7分钟谈“体重管理”,“国家喊你减肥了”等多个相关话题相继冲上社交媒体热搜榜单,与之有关的讨论近日仍是层出不穷。
南昌大学食品化学系教授刘如表示,在“体重管理年”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营养食疗、健康饮食的需求会日益增强,体育、医疗、健康食品等与减重相关的行业将迎来进一步发展。“健康生活方式”的转型能够助推消费升级和产业链延伸,而国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可以显著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增强经济可持续性。
就在今年3月,江西省人民医院体重开设内分泌肥胖门诊、减重代谢门诊、肥胖MDT门诊,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早在2022年便开设了代谢综合征专病门诊。在公立医疗机构加速布局体重管理领域之际,美年大健康南昌分院等体检中心近期悄然上线减重评估服务,部分美容机构更打出“AI智能燃脂”“中医筋膜减重”等新概念招揽顾客。
然而,市场蓬勃发展的背后暗藏监管真空。据消费者协会统计,2024年上半年体重管理类投诉量同比激增67%,主要涉及非法添加药物成分的代餐产品、夸大功效的智能设备以及缺乏资质的诊疗服务。某知名体检机构推出的基因检测减肥方案就被曝光存在数据造假,而部分美容院的“筋膜减肥”更被证实缺乏医学依据。刘如教授强调:“产业创新必须与标准建设同步,减重产业亟须建立一套与产业创新并行的监管体系。”
随着《国民营养计划2030》与《健康中国行动实施方案》的协同推进,“减重经济”的发展需要构建政府主导、科技赋能、市场参与的三维治理模式,只有突破短期商业利益的狭隘视角,真正锚定全民健康的核心价值,这场始于体重管理的变革才能真正走向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范式。
(全媒体记者陈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