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江西省“打假治敲”举报电话:0791-88912728

首页 > 头条> 正文

江西多举措助2025高考生逐梦

编辑: 李盛元来源: 经济晚报2025-06-09 09:32:24

6月7日,南昌市红谷滩区交警将走错考场的考生顺利送至豫章中学红角洲校区考点(全媒体记者 许玉宸摄)


6月7日,南昌二中考点,考生结束考试走出考场(全媒体记者 许玉宸摄)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6月7日开考。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35万人,比2024年减少7万人,这是8年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首次下降。全国设7899个考点,35.5万个考场,2.1万个备用考场,安排监考员105万人。

  今年,江西高考报名人数达64.63万,剔除高职单招已录取考生后,实际参加统考人数为56.71万。全省共设100个考区、275个考点、20101个考场。

  为保障考生顺利赴考,江西各地各部门坚持以考生为本,在防暑降温、交通出行、食宿卫生等方面积极行动,提供既有“温度”又有“精度”的服务保障。

  在浮梁县,当地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对校园周边餐饮单位进行全覆盖检查,除了核查食材来源等,严把食品安全“入口关”,还检查了燃气设施安全,保障用气环境可靠。

  在信丰县,当地精心调配91辆大巴车,集中护送9647名考生前往考点。同时,爱心车队随时待命,为有特殊需求的考生提供机动接送服务,确保每一名考生顺利抵达考场。

  在九江市濂溪区第一中学、瑞金市第一中学等考点,“高考加油站”格外醒目,饮用水、食物、急救药品、考试用具一应俱全,以备考生和家长不时之需。

  此外,全省各地的考场周边,各警种密切配合,筑牢考场安全防线。一方面,有效维护考场及周边治安秩序,做好应急处突准备,力求做到“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另一方面,加大交通秩序管理力度,实施禁行、禁鸣、禁停管理,保障交通安全、有序、畅通,为考生营造安静的考试环境。

(本报综合)


时评

高考:一场跨越考场的人心试炼


  2025年江西高考正在进行中,这场牵动千万家庭的“人生大考”,不仅是对学子十年寒窗的检验,还成为观察社会治理能力与人文关怀的窗口。

  江西今年实行“3+1+2”新高考模式,语文作文题以“民族魂”与“梦的赠予”为命题核心,要求考生在历史记忆与未来想象中锚定精神坐标。当考生们以笔墨书写家国情怀时,考场外的交通疏导、铁骑护考、医疗应急、电力及无线电保障等系统亦在无声作答——一场考试,折射出整个社会运转的精密与温度。

  考场之外,社会的脉搏为高考而调整:交通管制为赴考之路清障,工地静音为思考留白,医疗专班驻点随时应对突发……这些举措看似常规,实则是公共资源向教育倾斜的缩影。正如老舍笔下“开不了口”的鼓书艺人,今日的学子无需因外部干扰而“失声”,因为整个社会正以行动为他们搭建舞台。

  高考的本质,是教育公平与社会责任的交汇点。江西自主命题的物理、历史等科目,既需契合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导向,又需兼顾地方文化特色。从命题思路看,全国卷作文题以老舍、艾青的诗句串联“民族新生”,引导考生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共振;如果江西卷延续类似的逻辑,或将进一步考验学生对本土文化传承的认知。这种“命题即治理”的思维,就要求教育部门在知识考查之外,不断传递价值共识,持续凝聚社会向心力。

  然而,高考的深层意义更在于其作为“社会压力测试”的功能。考场内,学生需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逻辑思辨与情感表达;考场外,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舆情引导的精准把控、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皆是社会治理能力的具象化呈现。例如,江西对艺术类、体育类考生的分类录取政策,是对多元人才选拔的探索,但还需避免“标准单一化”引发的公平争议。正如高考作文题所言,以社会热点为镜,映射公民责任与常识认知的边界,而高考本身的组织过程,何尝不是对社会治理“常识”的一次集中校验?

  从更深层次看,高考的“人心测试”指向代际公平的永恒命题。高考成绩背后,是教育公平的长跑——农村专项计划为寒门子弟开窗,“再选科目转换分数”的规则避免学科难度差异导致不公。这些制度设计,试图在分数标尺上刻下温度的刻度。恰如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那些在资源匮乏中依然奋发的少年,因社会托举而得以继续振翅。当“三校生”与普通考生共享信息化评卷系统,当偏远地区考场配备了标准化设施,这些细节背后无不凸显“不让一人掉队”的制度善意。公众对高考的集体关注,既是对教育改变命运的信仰,亦是对社会良性流动的期待。正如汶川“夹缝男孩”郑海洋十年后仍被善意联结的故事,高考承载的远不仅是知识传承,更是一个社会对希望与尊严的集体守护。

  高考的帷幕终将落下,但其留下的思考远未终结——如何让一场考试成为社会进步的注脚?答案或许就藏在命题的人文厚度、保障的细致温度,以及每个人对公平与梦想的坚守之中。

(全媒体记者 喻轶涛)

相关新闻

经晚直播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