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粮”成为餐桌主流我们失去了什么?
编辑: 李盛元来源: 羊城晚报2025-06-25 19:48:03
编辑: 李盛元来源: 羊城晚报2025-06-25 19:48:03
近期,某款被冠以“人粮”之称的代餐产品在网络平台持续走热,月销量高达2.6万件,累计售卖额达到40万元,其宣称“两勺粉末加水摇匀即可解决一顿饭”,凭借便捷性引发广泛热议。
从预制菜到代餐粉,从冷冻帕尼尼到“白人饭”,当代年轻人的餐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些被称为“人粮”的工业化饮食,以“效率至上”“营养均衡”为口号席卷市场,然而真相却并非如此简单。营养学专业人士提醒,当饮食被简化为营养摄入的单一功能,我们失去的可能不仅是味蕾的体验,更是整个身体系统的平衡与饮食文化的传承。
“被压缩”的饮食:精准营养的诱人陷阱
上班族阿泽(化名)因工作每月有半个月在外出差,通宵准备文书是常态,长期外出就餐或点外卖导致他一年胖了20余斤。后来,他开始在出差时携带自己搭配好的代餐以及营养补充剂,只需撕开包装倒入杯中、注入60℃左右温水并搅拌,一分钟就能搞定一餐饭。“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都有了,至少比吃‘黑厨房’的快餐要有保障。”阿泽说。
从市场逻辑来看,需求催生供给,网上不少网友对这类代餐产品公开表达支持,认为其契合快节奏的生活需求。除了阿泽这样的出差党,许多回家吃饭的打工人也力挺“人粮”。网友Momo在小红书上留言:“真正的牛马是辛辛苦苦上一天班,回家还要辛辛苦苦为家人做饭。”
多类代餐产品宣称“精准营养”“六大营养均衡搭配”,这种工业化配方真的能替代天然食物,甚至超越日常饮食吗?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赵泳谊介绍,目前已知人体需要40余种必需营养素,但代餐产品的“精准配比”仅基于这些已知成分,无法涵盖食物中尚未被发现的活性物质,如植物化学素——这类物质虽未被归类为必需营养素,却对人体抗氧化、免疫调节至关重要。以胡萝卜为例,提炼的胡萝卜素无法替代天然胡萝卜的保健功效,正是因为食物中营养素的复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商家利用消费者对高效的追求,将饮食简化为“热量+营养”的数字计算,却掩盖了营养供给的复杂性。
吃饭省下的时间:健康代价的隐匿偿还
代餐并非新鲜事物,在临床上应用已有二三十年,最初用于帮助无法正常进食的病人或老人获取生存必需的营养要素,后被用于超重或肥胖人士的减重,代替一顿正餐以降低热量摄入。如今,大批可以正常饮食的人群却将其视为时尚,甚至作为“人粮”一日三餐食用,这是代餐的发明者始料不及的。
长期吃代餐的危害,在医学界早已达成共识。比如营养成分单一,易导致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等营养缺乏,进而引发免疫力下降、体力不支;缺乏足够的膳食纤维,可能造成便秘或腹泻;身体代谢率下降,会引发内分泌失调和暴食倾向,容易反弹;心肌脂肪上升,影响心脏功能,还可能增加肝肾负担,导致损伤等。
一项针对6770名20岁以上成年人、长达14年的跟踪调查研究显示,与很少喝代餐饮品的受访者相比,每天和每周喝代餐饮品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52%和54%。
除了“人粮”,年轻人追捧的冷冻预制餐与“白人饭”,同样暗藏风险。例如,冷冻帕尼尼复热后蛋白质结构会变性,内酯豆腐拌酱油严重缺乏膳食纤维和必需脂肪酸。预制菜在加工过程中不仅会流失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水溶性营养素,其添加的亚硝酸盐、谷氨酸钠等成分,还可能加重肝肾负担,长期摄入或诱发高血压、肝功能损伤。
赵泳谊提醒:“吃饭不是浪费时间,身体器官的损伤是更昂贵的代价。”在吃饭这件事上,节省下的每一分钟,都可能在未来以健康为代价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