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江西省“打假治敲”举报电话:0791-88912728

首页 > 工信> 正文

铁龙十年飞驰绘就共富新画卷

编辑: 李盛元来源: 经济晚报2025-07-01 16:33:23

​  2015年6月28日,合福高铁正式通车,串联起皖赣闽三省,重构了沿线产业版图、加速了产业转型,同时以“流动的风景”绘就了全域旅游画卷,在青山绿水间铺就了一条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截至今年6月底,合福高铁闽赣段已累计发送旅客1.4亿人次。6月24日至26日,记者跟随“坐着高铁看中国·重走万里茶道”采访活动,感受合福高铁开通十年来带来的巨变。


游客在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茶园采摘茶叶


游客在葛仙村度假区品尝河红茶


葛仙村度假区


高铁激活全域旅游新格局

  李见华是婺源篁岭的村民,过去守着老宅,靠种地和打零工生活。合福高铁开通后,他和妻子刘芳把老宅改造成“厚塘庄园”民宿,“十年前游客从南昌来婺源要坐5小时大巴,现在高铁1个多小时就到了。”如今,篁岭有200余间精品民宿,村子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李见华的母亲加入“晒秋大妈”表演队,展示传统晒秋习俗,为家庭带来了额外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高铁的高效通达重塑了旅游格局。“高铁改变了旅游格局,形成‘3小时黄金旅游带’,游客可以‘快旅慢游’,深入体验当地文化。”武夷山旅行社协会会长施红军说。这种交通方式的革新与文旅需求的升级形成共振,推动沿线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十年来,合福高铁带动沿线旅游经济爆发式增长。婺源篁岭年接待游客从不足10万人次增至2024年的200万人次,过夜游客比例从35%升至62%。婺源站日均发送旅客从1775人次增至2024年的6145人次。这条“最美高铁”串起沿线景区,把客流变成富民收入,沿线百姓的生活轨迹也在悄然改变,古村落的烟火气与高铁时代的脉搏同频跳动。

  今年暑期,上饶葛仙村度假区成了年轻人拍照打卡的热门地。合福高铁与沪昆高铁在上饶交会,赣东北地区的文旅格局被彻底激活,像葛仙村这样的新兴景点迅速崛起,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打卡。

  高铁经济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上饶青年张明是葛仙村度假区的资深讲解员,他说:“合福高铁开通之后,变化翻天覆地。以前交通不便,游客少,现在上海、杭州、福州、厦门的游客几小时就到了。我的月收入从两千余元涨到了五千元以上,村里人也翻新房子开民宿、餐馆,日子越过越红火。”

  “合福高铁开通后,景区年接待游客量从2015年的15万人次增长至2024年的180万人次,增长近12倍,其中65%的游客来自高铁沿线城市。”葛仙村度假区副总经理沈兴冲介绍,景区抓住机遇,推出各类优惠活动,同时开发夜游项目和沉浸式演艺,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2天延长至2.8天。

  旅游规划专家李磊表示,高铁网络把区域景点串成珍珠项链。葛仙村的成功不是偶然,它利用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凭借道教文化和自然风光,打造沉浸式度假区,满足了城市人短途度假、文化体验和网红打卡的需求。高铁让葛仙村从“潜力股”蜕变成文旅融合的标杆。


黄金通道再造经济新版图

  合福高铁经济试验区内,贪玩游戏科技公司的上海籍算法工程师张一峰正在调试新游戏引擎。每个周五傍晚,他搭乘高铁返回上海,周一清晨又会准时出现在上饶工位。合福高铁引发的交通变革让这种“双城生活”成为了现实。“以前从上海招高级技术人才,对方总顾虑异地通勤。现在3小时直达,人才引进阻力小了近一半。”公司副总经理李辉军说。

  合福高铁构建了皖赣闽三省“人才共享生态圈”。翼空无人机科技(江西)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益民直言:“高铁让产业链协同效率倍增,我们研发团队常往返于上海、合肥与上饶,技术研讨如同‘同城会议’。”数据显示,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已吸引京东、阿里、网易等1195家数字经济企业落户,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动率提升40%。更深远的变化在于创新要素的加速流动,产学研合作从“单点突破”转向“网状协同”,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周期显著缩短。当300公里时速的列车穿梭于长三角地区与闽赣山水之间,不仅运送着旅客,更承载着技术、资本与智慧的双向奔赴,让区域发展从“单兵突进”迈向“集群突破”的新阶段。

  飞驰的“中国高铁”,本身就是一张流动的金名片。合福高铁日均近10万人次的旅客发送量,让每一节车厢都成为展示沿线风光的“移动展厅”。


钢铁动脉续写千年茶章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东隅,有个古老村落叫下梅村,这里被誉为“万里茶道”的起点。起源于17世纪的“万里茶道”,南起中国武夷山,北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超过1.3万公里,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

  下梅村茶商林茗源的茶室里,飘散着武夷岩茶的醇香。这位传承祖辈茶业的年轻人,如今通过高铁快运将茶叶送往全国,“以前物流慢,茶叶香气会散,现在客户次日就能尝到鲜茶。”随着高铁快运网络的完善,他的老宅翻新成茶文化空间,吸引游客前来品茗观景,茶香与商机在铁轨延伸中交织。

  合福高铁正重塑着“万里茶道”的现代形态。武夷山市文旅局负责人介绍:“高铁不仅带来速度,更推动茶产业的流通革命。”昔日从下梅古码头启程的茶叶,如今通过高铁物流网络实现国内重点城市“次日达”,“大红袍号”中欧班列更是延续万里茶道驶向欧亚大陆,延续着驼铃古道的文明记忆,又以数字时代的效率重构了商贸通道。

  十年间,这条“钢铁茶道”让武夷山茶产业焕发新生机。下梅村从茶商聚集地升级为文旅热点,日均接待游客量较高铁开通前增长数倍。

  “高铁一通,人才、技术、资本都进来了。”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说,“以前因交通不便难以引进的高端茶科技专家,如今通过合福高铁实现高频次往返。”公司联合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在武夷山设立“科技小院”,专家们乘高铁数小时内即可抵达茶园,现场指导病虫害防治、工艺改良等关键技术攻关,彻底改变了传统茶产业“单打独斗”的模式。

  高铁构建的“3小时经济圈”,正在重塑茶产业的创新生态。武夷山市科技局负责人指出:“高铁不仅缩短了物理距离,更打破了产学研之间的壁垒。”借助高铁网络,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建立的“科技小院”与全国顶尖科研机构形成联动,从茶叶种植到精深加工,从病虫害预警到智能监测系统,200余项科研成果在这里落地转化,推动武夷岩茶从“经验制茶”向“科学种茶”转型。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关键节点,这条纵贯三省的“黄金纽带”,以每日超70对列车的运行密度,承载着人才、资本、技术的奔涌洪流,构建起“高铁+产业”“高铁+文旅”“高铁+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持续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青山绿水间书写着共同富裕的幸福篇章。

(全媒体记者熊嘉)

相关新闻

经晚直播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