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江西省“打假治敲”举报电话:0791-88912728

首页 > 地市动态> 正文

【上饶灵山夜话】陈文蔚:从灵山脚下到理学传承的人生轨迹

编辑: 吴凡来源: 经济晚报2025-07-16 10:17:36

  陈文蔚(1154—1247年)出生于信州上饶县上泸镇的耕读世家,自幼在父亲陈邦献的悉心教导下研习儒家经典。其父陈邦献号“竹林居士”,虽未入仕,却以深厚的儒学素养课教子侄,陈文蔚在《戊寅老人生旦》中回忆:“吾家本是田家子,其先世世居田里。”这种质朴的家风塑造了他务实的治学态度。少年时期,他常负笈登山,在灵山的云雾间诵读《周易》《论语》,并在信州州学进一步深造,系统学习科举课业与理学思想。


吕见立/


  淳熙十一年(1184年),陈文蔚经同乡余大雅引荐,前往福建崇安寒泉精舍拜入朱熹门下。此时朱熹已名震学界,陈文蔚凭借扎实的家学功底与谦逊的求学态度,很快成为朱熹晚年最器重的弟子之一。他参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修订,协助整理理学体系,并在《克斋集》中记录了与朱熹的多次学术对话。朱熹曾评价他:“朱子门人在豫章者,虽信多贤士,然未有过先生者也。”足见其在朱门的地位。

  陈文蔚虽曾参加科举(“尝举进士”),但未获功名,转而投身教育与著述。绍熙年间,他短暂出仕,却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庆元党禁期间(1198年),朱熹学派遭朝廷打压,门生多避祸远走,陈文蔚却选择逆流而上,应邀到建阳考亭朱熹家中,承担起教导朱氏孙辈的重任。他在《克斋集》中写道:“凌霜傲雪,贫且有节”,正是其坚守道统的真实写照。


刘经卫/


  离开朱熹后,陈文蔚以书院为阵地,将理学思想播撒于赣鄱大地。他先后主讲饶州州学、袁州州学,并在铅山、上饶等地创办书院。绍定元年(1228年),他来到铅山鹅湖寺,追慕朱熹与陆九渊“鹅湖之会”的遗风,葺茅屋、聚生徒,使鹅湖成为继白鹿洞之后又一理学重镇。他仿《白鹿洞书院揭示》制定《双溪书院揭示》,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将自然山水纳入教学体系,带领弟子登山观瀑,以“灵山之石悟坚贞,龙潭之瀑思不息”。

  晚年的陈文蔚隐居灵山脚下,潜心著述,完成《尚书解》《礼记解》等著作,系统阐释朱熹理学。端平二年(1235年),朝廷因其《尚书类编》“有益治道”,特诏补迪功郎,这一荣誉虽迟却彰显了其学术价值。1247年,陈文蔚病逝于灵山居所,弟子遵其遗愿葬于灵山东麓,墓碑刻“宋理学家克斋先生之墓”。明代学者李奎在《重建鹅湖书院记》中评价:“陈文蔚以灵山之灵秀,续紫阳之薪火,使信州之地,道脉绵延不绝。”


吕见立/


  陈文蔚的一生,从灵山脚下的耕读少年到理学传承的中流砥柱,始终践行着“求仁致诚”的治学理念。他将朱熹的思想与江西的山水人文深度融合,在书院讲学中开创了“格物于山水,致知于实践”的独特路径。其人生轨迹不仅是个人学术理想的实现,更是南宋理学从书斋走向民间的缩影。正如他在《望灵山喜而又作》中所写:“白云深处认灵山”,这位理学家的精神早已融入灵山的云雾,成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永恒象征。


黎明辉/

  (蒋鹏程

相关新闻

经晚直播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