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拼才会赢 | 赣鄱民企“智”变记:从制造到智造的活力密码
编辑: 李盛元来源: 经济晚报2025-07-17 15:22:52
编辑: 李盛元来源: 经济晚报2025-07-17 15:22:52
七月的赣鄱大地,热浪与活力交织。近日,记者走进江西越光电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越光电缆”)、双胞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胞胎集团”),触摸民营经济在数字化转型与科技创新中的脉动,感受江西民营企业正以政策为帆、创新为桨,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
江西越光电缆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设备
生产线装上“智慧大脑”
在位于南昌高新区的双胞胎集团运营中心大屏上,分布于全球各地900余家实体公司的生产订单进度、仓储库存、设备状态一目了然。“以前生产计划靠人工排,车间像个‘暗箱’,出了问题查不清;现在全流程信息化,一个订单能自动带动仓储、生产全链条运作,双胞胎集团也实现了从以饲料生产销售为主到生猪养殖全产业链的转型。”双胞胎集团相关负责人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说,转型后集团饲料厂的总体人效提升45%,生产效率提升50%,质量合格率达99.98%。
这场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2003年我们就意识到,畜牧行业的周期波动中,成本精细化管理是养猪企业的命脉。”双胞胎集团相关负责人回忆道,为了打破“生产计划不协同、管理边界模糊”的困局,集团结合自身的业务场景深入开展数字化建设,从客户在线、业务在线、管理在线、员工在线逐步推进。2015年,双胞胎集团就在文化、管理、流程化组织与变革管理等方面全面对标学习华为,提升企业组织能力;2019年联合IBM、华为等企业共同搭建数字化平台,进一步推动了精益制造、智慧养猪的发展。
在南昌新建区江西越光电缆的数字化工厂,另一种数字化图景同样鲜活。数字化工厂内,每台设备都安装了智能网关,实时采集电流、电压、温度、转速等运行数据。1号大拉机的线速度稳定在91.14米/分钟,90挤塑机的温度控制精度达到±1℃,36盘框绞机的绞合节距误差不超过0.5毫米……这些数据通过5G网络传输至工业互联网平台,经算法分析后生成设备健康度评分和预警信息。
2021年,江西越光电缆与江西理工大学展开深度合作,启动数字化转型工程。经过3年时间,双方共同搭建起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销售全链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将177台生产设备、1657个数据采集点位接入云端,构建起“设备互联—数据互通—智能决策”的数字化闭环。
“数字化转型彻底改变了公司传统的生产调度方式。”江西越光电缆总经理姚国建和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去年10月公司收到了一批紧急订单,要求5天内交付,我们数字化工厂运用数字孪生系统模拟了多种排产方案,最终选择将部分工序外包,既保证了交货期,又避免了设备超负荷运转,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据统计,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后,江西越光电缆生产调度效率提升了30%,紧急订单响应速度提高了50%。
数字化正重塑江西民营企业的生产基因。2024年,江西省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两年行动计划,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区域推进模式,形成省市县全方位推进体系。
截至目前,全省超1.6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超过1万家规上企业实施改造,7000多家完成首轮改造。
实验室点亮“创新引擎”
在江西民营企业发展的沃土上,科技创新正结出丰硕果实。在双胞胎集团精准原料数据库,精准记录着每次通过氨基酸平衡技术、小品种氨基酸应用及低豆粕原料多元化配比方案得出的实验数据。“2003年我们用膨化技术把玉米变成‘熟食’,解决了猪的拉稀难题,让养猪从此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双胞胎集团相关负责人拿起两颗相连的“双胞胎”饲料颗粒说,“这让我们意识到企业发展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持续壮大,双胞胎集团瞄准行业痛点开展技术研发,解决“卡脖子”问题,其中“低蛋白日粮”技术就是关键突破点之一。
豆粕作为饲料生产的核心原料之一,其供应在国内高度依赖进口。受多重因素影响,豆粕价格的每一次起伏都直接牵动着饲料生产成本的“神经”。在此背景下,双胞胎集团研发的“低蛋白日粮”技术,成为破解成本困局、提升生猪养殖效能的关键突破口。
双胞胎集团通过氨基酸平衡技术,让饲料蛋白含量大幅降低。“通过我们研发的‘低蛋白日粮’配合精准饲喂模式,集团每年可节约100万吨豆粕、560万吨玉米,减少氮排放19.5万吨。”双胞胎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技术从根源上减少对大豆等高蛋白原料的依赖,既为养殖端持续降本增效,又有效缓解环境压力,为饲料产业的提质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破解乳猪拉稀难题的开创性配方,再到低蛋白日粮的规模化应用,双胞胎集团一路以“硬核”科技突破行业瓶颈,用72项发明专利垒筑起饲料研发的行业“高地”,两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荣誉,成为驱动中国饲料产业升级的标杆力量。
民营企业的创新实践,离不开政策春风的吹拂。双胞胎集团展示墙上的“江西省数字领航企业”荣誉证书格外醒目,这是其数字化转型获得的省部级奖项之一;江西越光电缆账单里,40万元奖补资金的使用明细清晰可查,这笔来自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的奖补支持,为其数字孪生系统升级注入动力。
从生产线的“智慧大脑”到实验室的“创新引擎”,江西民营企业的转型实践,既是市场浪潮中主动求变的探索,更是政策赋能下乘势而上的例证。数字化转型打破的不仅是生产流程的壁垒,科技创新攻克的不仅是技术瓶颈的桎梏,更在重塑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基因。当越来越多像双胞胎集团、江西越光电缆这样的企业,以数据为墨、以创新为笔,在赣鄱大地上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答卷,我们便能清晰看见:民营经济的活力,正源于这永不停歇的变革与突破;而江西经济的韧性,也正植根于这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与行动力。
(全媒体记者 熊嘉/文 许玉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