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脚步丈量革命热土,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神’机盎然,‘山村’新貌”暑期社会实践
编辑: 吴凡来源: 经济晚报2025-07-24 14:43:45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神’机盎然,‘山村’新貌”暑期社会实践
编辑: 吴凡来源: 经济晚报2025-07-24 14:43:45
为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全面落实2025年江西省高校“牢记嘱托,强国有我,行走赣鄱,感恩奋进”大思政实践活动部署,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日组建“‘神’机盎然,‘山村’新貌”暑期社会实践团,以红色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振兴实践为落脚点,深入龙江书院、神山村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在红色基因与乡村实践中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路径。
近日,在该学院党委副书记吴丽花和学院副教授周学良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赴龙江书院与神山村开展实地调研,并走进正丙角社区开展相关活动。通过实地调研、人物访谈、产业体验、社区服务等多元形式,力求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大思政教育走深走实。
红色解码:让革命精神从历史中“活”起来
龙江书院作为承载红色记忆的重要场所,见证了革命年代的奋斗历程。7月17日,实践团首站抵达这里,开启了红色基因的解码之旅。学院党委副书记吴丽花以《学员守则》与神山村村规民约的传承为切入点,生动阐释“纪律意识”在基层治理中的跨时空延续;成员肖婷娜、王烨琳分别讲述教导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理念,以及刘仁堪“断舌明志”的革命故事,让大家深刻感受到红色精神与当代产业动能的内在联系。
当日,实践团还与湖南科技大学宣讲团就乡村现代化建设展开交流,思想的碰撞为后续调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让红色历史的智慧在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思考中焕发新的活力。
山村探访:让乡村蝶变在现场“立”起来
7月18日至19日,实践团深入神山村,近距离感受乡村的巨大变迁。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成员们聆听先烈浴血事迹,鞠躬致敬以传承红色信念;村史馆内,“人均收入从3000元到3万元”的蜕变轨迹与实物展品,直观呈现了乡村振兴的显著实践成效。
(实践团成员与神山村村民交流)
与老支书彭水生的座谈中,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踏雪访村的细节被深情回忆,神山村从土坯房遍布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转变,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本质。在农家院落体验“打糍粑”民俗时,大家以“糍粑越打越黏”类比村民生活在政策引领下蒸蒸日上;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泛黄手稿与斑驳武器背后的井冈山精神,与神山村依托红色资源发展黄桃产业、精品民宿的“红绿融合”路径形成呼应。
(实践团与湖南科技大学宣讲团共同与村支书彭展阳交流)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彭展阳介绍,神山村通过引进企业管理理念、设立爱心积分超市等创新治理举措,实现常住人口从26人增至近200人、年客流量超30万、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万元的跨越式发展,让乡村振兴的成果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村民的生活中。
社区传递:让振兴经验从实践“落”下来
7月21日,实践团走进正丙角社区,开展反诈宣讲与神山村宣传活动,将在神山村的调研成果与实践经验传递给更多人。实践团成员章武一通过案例讲解、趣味问答等形式,向社区小朋友普及网络诈骗、电话诈骗等防骗知识;同时,成员们向社区老人发放神山村宣传册,分享调研见闻,带领老人“云游”神山村,展现乡村振兴成果,获社区居民积极肯定。
(实践团成员在社区做防诈骗宣讲)
(实践团成员给村民分发宣传册)
这一活动不仅是实践成果的延伸,更让青年学子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让乡村振兴的经验从神山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青春担当:让奋斗力量在行动中“燃”起来
此次实践中,成员们以脚步丈量革命热土,用双眼见证乡村蝶变。从龙江书院的红色基因解码,到神山村“产业+文化+治理”的现代化实践,再到社区服务中传递乡村发展经验,大家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的鲜活生命力。
实践团表示,将以调研报告、助农直播等多元形式,让神山村经验从井冈山走向更广阔天地。在挺膺担当中续写红色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让青春力量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绽放光彩。正如实践团成员所感:“当我们真正走进乡村、触摸历史、贴近群众,才读懂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统一,也更加明确了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这场在革命热土与乡村新貌间开展的实践活动,是一次对信仰的淬炼、对责任的感悟。实践团成员在行走中汲取力量,在实践中成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年学子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