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江西省“打假治敲”举报电话:0791-88912728

首页 > 文旅> 正文

披绿生金风光好 废弃矿山焕新颜

编辑: 李盛元来源: 央广网2025-08-11 15:25:40

  萍乡以煤立市、因工兴市。这座“江南煤都”,曾因地下流淌的“黑色黄金”沸腾了百余年,上万名矿工在这里刨出“工业食粮”,支撑起长江以南最大煤炭供应基地的荣光,驱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但长期高强度矿产开采下,累积了沉重的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压力。

  时过境迁,萍乡市坚持践行“两山”理念,吹响了生态修复的“集结号”。近日,记者走进萍乡,遥看青山连绵间鹭鸟翻飞,山上果园飘香,山下村道整洁。

  截至2025年7月底,萍乡市已完成废弃矿山修复销号面积4.06万亩,销号率75.75%,真正实现“披绿”又“生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


一串串橙黄饱满的脐橙压弯枝头。(央广网发 钟依玲摄)


游客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内聆听讲解、观看展品。(央广网发 曾俊摄)


当无人机航拍视角掠过,如今的乌岗村白墙黛瓦、干净整洁,溪水倒映着屋影美如画卷。(央广网发 汪立新摄)


矿山披绿成“沃土”生态富民结硕果


  位于萍乡市湘东区腊市镇的乌岗村,原属采煤区,素有“乌金村”之名,四周青山环绕。这里的煤炭开采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长期的开采活动让生态环境遭受重创,近年来,当地大力推进湘东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当地超300家煤窑陆续关停,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到处都是植被绿化,环境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乌岗村村民糜某回忆往昔感慨万千,“日子越过越好了,大家伙儿都回来发展了。”

  如今,记者步入乌岗村,路不再是坑洼不平,天空不再是尘土飞扬,水泥路、沥青路四通八达,楼房窗明几净,翠绿掩映四周,山水田园围绕,满山葡萄柚金黄饱满,柑橘基地硕果盈枝。

  “矿山修复,不能一‘绿’了之,关键在激活沉睡资源,让村民口袋鼓起来。”湘东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相关负责人强调。

  说干就干,湘东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总规模达3845.17亩,总投资3.41亿元,采用“1+N”模式,即1个生态修复总项目,内含N个子项目。2021年乌岗村流转土地1000余亩,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实现植被覆盖、田块优化、灌排齐全、道路通达、环境改善和农民增收。

  腊市镇与下埠镇交界的山坡上,7.5万株脐橙和葡萄柚沿山排开,枝桠上硕果累累,1800亩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园脐橙种植基地里,春日橙花簌簌,秋日果香漫山。“脐橙丰产期产量可达500万斤,预计年收入可达3000万元,成功开辟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富民相融合的新路径。”湘东区腊市镇党委书记黄新玲告诉记者。

  “基地确定好品种之后,就让我们放手去种。”腊市镇果农老李笑着说,“基地还配了冷链物流,确保运输畅通、供销稳定。”

  “现在走进基地,满眼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简直像身处花果山。”湘东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经理王志伟骄傲地说。昔日的煤矿石山如今梯田层叠,曾经矿渣遍布的“千疮百孔”之地已蝶变成真正的“绿水青山”。


​红色文旅融遗址百年工矿焕新生


  在矿山生态修复的道路上,萍乡安源煤矿另辟蹊径。不同于其他煤矿禁止开采的传统做法,安源煤矿是中国唯一仍在生产的百年煤矿。

  “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安源煤矿自1898年正式开采以来,历经百年沧桑。如今,安源将矿业遗迹与百年红色基因深度融合,形成“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双线发展模式。“黑色伤疤”向“绿色空间”蝶变,矿业遗迹焕发“红色”新生。

  红色底蕴与科技双驱,让百年工矿“活”了起来。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内,交互式全息投影、3D成像等科技手段让珍贵革命文物“动”了起来。

  游客头戴藤编矿帽、手提煤油马灯,在逼仄矿道中聆听百米深井的作业声音,在“模拟矿井”中穿越时空,沉浸式体验矿工生活。“这种现场体验教育很好,实现了历史变得具体可感,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先辈们的奋斗精神。”游客张女士对记者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安源老街工业遗址,通过保护性修缮,老旧楼栋焕然一新,打造了“工矿记忆”“红色印记”“换装体验馆”等特色打卡点,颇具民国风情,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红色研学让信仰有了温度。安源打造首批“大思政课”工业文化专题实践教育基地,通过“百年溯源之旅”让青年学子读懂矿道里的奋斗史,红领巾少儿基地年接待30余万人次。

  曾经的“黑色经济”如今已绽放出“红绿交融”的生机,生态账本上的数字,记录着这场蝶变的铿锵脚步。

  安源煤矿累计投入200余万元治理工矿环境,新增绿化5000平方米。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超35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8.45亿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在此双赢。

  以“红色百年、工矿百年、市井百年”的功能定位,萍乡整合主客共享的分区型城市旅游景区。既守住了红色根脉,又擦亮了绿色底色。

  从 “煤海”变“绿海”,从“生态伤疤”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生态修复让矿山披绿,文化赋能让遗产生金,萍乡这片曾见证中国工人运动觉醒的土地,转型之路早已从“地下开挖”走向“地上开花”,在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的画卷上,正书写着新的答案。


相关新闻

经晚直播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