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拼才会赢 | 县域产业崛起的“德安密码”
编辑: 李盛元来源: 经济晚报2025-08-27 15:29:21
编辑: 李盛元来源: 经济晚报2025-08-27 15:29:21
走进位于九江市德安县高新区的江西省亿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阳纺织”)智能仓库,记者看到,30米高的立体空间里,五颜六色的布匹如瀑布般在高空廊桥输送系统上奔流。“这里能容纳5万余个货位,每天进出5000卷布匹。”该公司董事长刘诸辉告诉记者,“布匹的‘电子身份证’清晰可见——规格、批次、米数、去向,一目了然。”这座国内首创“无人单卷立体仓库”,只是德安“5G+智慧工厂”的一个缩影。今年上半年,该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0%,亮眼成绩的背后正是数字技术的硬核支撑。
截至目前,德安县纺织服装规上企业达74家,占全县205家规上工业企业的36%;今年1至6月实现营业收入55.6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全县规上工业营收近39%。
江西德鑫纺织有限公司智纺数字车间
从无到有的荆棘之路
德安纺织的崛起,发轫于一个“无中生有”的艰难命题。
1956年,德安县成立了缝纫社,37名从业者开启产业序章;1995年,国营棉纺厂规模突破2万纱锭,从业者达1700余人,成为九江重点企业;2022年,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纺织研究院”)成功落户德安,全县纺织服装产业规上企业营收占全市纺织服装产业比重达五分之一。
历经深厚积淀,纺织服装产业已稳居德安县“1+3+N”产业集群的首位,占全县工业经济的比重超三分之一。实践让德安笃定:纺织服装是永远的“当家产业”,必须一任接着一任干。面对智能化、数字化浪潮,唯有把“智改数转”锻造成最锋利的那根针,才能绣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锦绣前程。
“双链驱动”重塑产业基因
德安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务实态度,围绕“链主”企业需求,精准招引关键配套环节。从原料纱线、织造、印染到成衣设计、品牌营销、物流服务,打造了一个覆盖纺织服装全链条的产业生态圈。
德安决策层敏锐洞察产业转移趋势,主动出击,将目标锁定在具有强大带动力的“链主”型企业,成功引入富煌钢构、亿阳纺织、恒洲纺织等一批行业翘楚。这些“链主”企业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更是产业链的组织者。以恒洲纺织为例,其入驻后,一批为其提供配套印染、后整理加工的企业随即落地,形成紧密协同。围绕富煌钢构,一批高端纺织装备制造企业也闻风而至,产业链条在龙头牵引下迅速延展、丰满。
德安以“双链驱动”为核心,重塑产业基因。通过精心规划布局,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了高效的“3小时产业圈”——关键配套产品基本可在3小时内送达。这种物理空间上的高度集聚与协同,极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沟通成本,提升了产业整体响应速度和竞争力。
创新与绿色注入升级双翼
江西德鑫纺织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先进、全省首家7万锭产能的数字化、智能化涡流纺车间;江西南方尼龙粘扣有限公司引进国际顶尖的染料自动称料和化料输送系统,成为粘扣带行业的“单打冠军”……数字化转型让传统车间“脱胎换骨”。
驱动这场蝶变的中枢,就藏在纺织研究院的电子大屏里。屏幕上,全县数十家纺织企业的设备运转率实时跳动,组成一张鲜活的“产业心电图”。目前,纺织研究院已在十大细分领域形成40余个解决方案案例集,打造20余个标杆工厂;去年10月,其“纺织产业大脑”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数字三品”典型案例,成为全省首批省级“产业大脑”。“下一步将贯通数据链与供应链,以数据驱动高质量发展。”纺织研究院院长包康俊说。
“我们就是要让传统产业装上‘数字引擎’。”德安县科工局负责人介绍,德安正依托该研究院打造省级纺织“产业大脑”,并挑选亿阳纺织、南方粘扣、德鑫纺织、华远针织等骨干企业打头阵,争创“智能制造标杆”“数智工厂”。
从县域配角到百亿元支柱
如今,德安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了从“小散弱”到“高大上”的华丽转身,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产业规模迅猛发展,纺织服务企业达百余家,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一跃成为全县当之无愧的首位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江西省重点工业产业集群(纺织)”的金字招牌花落德安,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涌现。产品结构从中低端面料大步迈向高端功能性面料、智能纺织装备等高附加值领域,产业链韧性、创新活力、整体竞争力得到质的飞跃。蓬勃发展的纺织业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为数以万计的城乡居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显著提升了地方财政收入,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数字化转型是内功,强链补链则是外拓。德安县从各单位选派年轻干部,组建“首位产业招商团”常驻苏州,“敲门砖”就是“产业大脑”提供的精准数据。完整产业链+数据赋能,让企业兴趣倍增。招商团组建以来,已签约项目11个,总金额达81.8亿元,其中1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全媒体记者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