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江西省“打假治敲”举报电话:0791-88912728

首页 > 头条> 正文

“十四五”期间江西科技交出亮眼答卷

编辑: 李盛元来源: 经济晚报2025-09-02 16:14:50

  8月28日,“辉煌‘十四五’‘赣’出新精彩”系列新闻发布会之“十四五”科技创新成效新闻发布会召开。记者获悉,五年里,江西科技系统坚持“四个面向”,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以科技兴赣六大行动为抓手,推动科技工作实现格局之变、导向之变、模式之变,较好完成“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目标,取得一批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决定性步伐,江西科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实现“实力之跃”创新能级稳步提升


  这五年,江西深入实施科教强省战略,在全国创新版图中激流勇进、争先进位。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提升至64.52%,全国排名第16位,较“十三五”末提高7.84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居全国第二。2023年,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88%,研发投入总量突破600亿元大关,全国排名第17位;基础研究经费达32.09亿元,是“十三五”末的近两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为3.26%,居全国第10位。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8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0.1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50件,是“十三五”末的2.7倍。


凝聚“攻坚之力”关键技术突破成势


  这五年,江西坚持“科研即产业”理念,开展有组织科研,实现项目来源、平台搭建、成果转化、人才成长在产业一线。深入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2030先锋工程”,聚焦产业链条进行一体化设计,在半导体制造装备、新药创制等领域体系化部署17个重大专项,实现由“点状突破”向“链式创新”转变。加快推进科技成果有组织转化,省“1+M+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架构初步成形,服务效能正在显现。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由省政府提名的江西牵头项目获奖率达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江西”标签的“首个、首次、首位”高质量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黄光LED新产品在国际上率先推出;无取向电工钢领域的世界最薄“手撕钢”成功轧制;S7系列高精度五轴数控机床打破西方国家技术封锁;全球最大、国内首艘万吨级远洋通信海缆铺设船在赣下水;“中芯一号”育种芯片打破了国际生猪育种技术壁垒;我国首款新型抗流感1.1类化学创新药“玛舒拉沙韦片”成功获批上市。


筑牢“战略之基”科技力量立柱架梁


  这五年,随着一批“国家队”加盟,“江西队”崛起,江西创新平台加速跃迁。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等“中字头”大院大所落地建强。重组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8家,实现历史性突破。新增航空领域国家实验室创新中心1家。虚拟现实领域唯一一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中医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中药先进制造与现代中药产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南昌实验室在无粉照明、MOCVD等攻关上取得新进展,赣南实验室启动运行。在中部六省率先完成省重点实验室重组。积极推进全省创新平台清理规范工作。新增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家,实现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零的突破。


推动“企业之兴”创新主体蓬勃发展


  这五年,江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壮大优质企业群体。累计培育独角兽、瞪羚等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527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709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6260家。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7家、8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4162家。实现了全省80%以上重点研发计划由企业参与实施、80%以上研发人员来自企业、80%以上研发经费由企业投入的目标。推动设立省科创基金,完成首期6亿元出资及2支子基金投资。“科贷通”累计发放贷款总额相比“十三五”时期增加超7倍、贷款余额增加近3倍。


夯实“人才之本”智力支撑更加坚实


  这五年,江西始终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着力构筑引才育才“强磁场”。持续优化科技人才梯次引育体系,大力实施“赣鄱英才”“赣鄱俊才”等省级人才计划,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着眼“赶早一点、宽松一点、面宽一点、跟紧一点”,构建青年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全周期支持体系。增设省青年类科技奖,实施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加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青年科技人才牵头负责的比例,从“十三五”末的52%大幅提升至84%。累计组织7000余人次科技特派员“进县入园”,180余名“科技副总”服务企业一线。


营造“生态之优”创新环境持续向好


  这五年,江西以改革力度提升科技“温度”,着力打造最优创新生态。组建省委科技委,全省科技创新“一盘棋”的格局初步形成。推进科技计划项目“1+N”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重塑简化科技管理流程,科技项目审核事项简化11项,数据填报减少30%,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建立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主体尽职免责机制。倡导“三真两问”的创新文化,全社会参与创新、推动创新热情高涨。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上海交大等200余家高校院所深化科技合作关系。探索“科创飞地”模式,强化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借势登高、协同创新。

(全媒体见习记者 曾莎莎)


相关新闻

经晚直播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