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领航”带动“群雁齐飞”
江西以人才振兴撬动乡村产业兴旺
编辑: 李盛元来源: 经济晚报2025-09-17 16:21:11
“头雁领航”带动“群雁齐飞”
编辑: 李盛元来源: 经济晚报2025-09-17 16:21:11
在宜春市明月山脚下的茶园里,“90后”硕士李思敏正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进行精准施肥。三年前,她放弃大城市工作回到家乡接手父亲的茶园,面对传统经营困境一度束手无策。如今,她的茶园不仅实现数字化管理,还联合周边21户茶农成立合作社,年产值突破600万元。李思敏的蝶变密码,源自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一场“头雁”培育课程,“从品牌营销到智慧农业应用,课程打通了我的经营‘任督二脉’。”李思敏说。
李思敏的故事是江西“头雁”工程的一个缩影。据悉,自2022年江西实施“头雁”项目以来,已陆续培育2627名懂技术、善经营、能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带头人,为推动全省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一场以人才振兴撬动产业兴旺的系统工程,正在赣鄱大地上演。
锻造引领产业振兴的“关键少数”
“头雁”项目是农业农村系统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江西的“头雁”培育,从源头便锚定“精准”二字。
“我们不是撒胡椒面,而是要锻造真正能引领一方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头雁”选拔聚焦三大主力军,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管理者,选拔标准既看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更注重其带动意愿和能力。
2025年度江西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紧扣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科学设置了粮油、经作、畜牧(畜禽)、水产4个专题班筑牢产业发展根基,同时设置农村电商营销、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管理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提升(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运营)4个专题班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持续为乡村人才发展赋能。
经统计,参与培育的2627名学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59.5%,其中包含22名全日制硕士和1名博士。这批学员综合素质突出、接受能力强,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他们普遍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渴望突破发展瓶颈,寻求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带动力。精准的“选种”,为后续“育苗”和“展翅”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造“接地气”的培育生态
如何让“头雁”飞得更高、更稳?江西摒弃“大水漫灌”式的传统培训,构建起一套多层次、立体化、实战性强的赋能体系。
在“头雁”培育过程中,省农业农村厅推动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构建“学员出题、院校答题、政府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示范带动了新技术、新装备、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目前,各培育机构在学员生产基地建立了省级专家工作站1个,认定各类“头雁”教学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产业示范基地131个。
记者在会昌县看到,当地以“头雁”学员为媒介,围绕肉牛产业搭建起与江西农业大学合作的桥梁,江西农业大学导师服务团助力该县完成大型肉牛标准化示范场设计,助推该县肉牛产业发展。各培育机构通过“专家与‘头雁’零距离、科研与‘头雁’零距离、育人与用人零距离”的模式,打通教学、科研、管理和生产之间的通道,推进学员能力提升和产业发展。
江西农业大学充分发挥熟悉省情、服务半径小、响应速度快的培育优势,为学员提供高频次精准化服务;开展“头雁领航赣出精品”优质农产品展示活动,组织“头雁”学员赴深圳参加特色农产品巡展等。浙江大学打破区域界限,组织江西、湖南、浙江、贵州等地的学员开展沙龙交流会,促进各地学员分享产业发展经验,拓展产业发展思路。
围绕产业发展,江西从项目支持、农业奖补、金融信贷等17个方面出台《关于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若干措施》(以下简称“头雁十七条”),凝聚合力支持“头雁”发展。上饶市稻虾共作“头雁”张华成功申请300万元“头雁贷”,解决了扩大规模的关键资金缺口。
激活“群雁齐飞”的乘数效应
培育“头雁”非终点,带动“群雁”共振兴才是核心目标。江西着力构建多种联农带农机制,让“头雁”的翅膀扇动产业振兴的强劲气流。
据统计,“头雁”学员积极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直接雇佣、技术培训、辐射联动等方式,累计带动20万农户致富增收。
在都昌,来自不同培育机构的2名从事天冬种植的学员,相互交流学校传授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对合作的村民承诺兜底产品收购和共享销售资源,带动了当地60多户天冬种植户,将全县天冬种植面积扩大到6000余亩。
来自鹰潭市、赣州市、新余市的6名学员抱团发展,创立了江西群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群雁追舟”商标,促进了物流渠道共享、销售平台互推,2024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00余万元,带动各自基地50户农户收入增加,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调查显示,有373名学员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实现抱团发展。
在抚州,“头雁”学员王小明,联合20余家合作社、100多个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组建优质水稻产业化联合体。联合体实行“七个统一”(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统一品牌销售、统一融资服务、统一风险防范),覆盖种植面积超10万亩。普通农户通过土地入股、订单生产、托管服务等方式深度融入产业链,亩均增收超500元。
记者了解到,省农业农村厅对2022年至2024年的“头雁”学员开展跟踪问卷调查,1462名学员中,89.7%的学员实现了生产规模的扩张;400多名学员所经营的主体不断壮大,其中,190名学员创办的企业成功晋升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名学员创办的合作社晋升为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
打造永不落幕的“头雁”方阵
江西的“头雁”工程并非一蹴而就,更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确保“头雁”方阵持续壮大、活力永续。
省农业农村厅立足全省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实际需求,广泛征求厅内各业务处室及市县农业农村部门意见,科学设定学员遴选范围和标准,确保“头雁”培育工作精准对接地方发展所需,切实提升培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向学员发放调研需求函,精准掌握产业发展痛点,在‘头雁十七条’政策基础上,将拓展覆盖更广、更具针对性的综合性扶持措施,助力学员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同时,依托省农业农村厅与省农商行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谋划‘头雁贷’金融产品落地,为学员提供多元化资金支持,吸引更多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参与培育,构建‘头雁领航、群雁齐飞、万众紧跟’的乡村发展新生态。”
从赣北的鄱阳湖畔到赣南的脐橙林间,从返乡创业的青年才俊到深耕乡土的产业“老把式”,江西“头雁”工程的羽翼已覆盖全省广袤乡村,他们不仅是产业升级的探路者,更是乡村人才振兴的“火种”。
当人才活水持续注入希望的田野,当“头雁领航”真正带动“群雁齐飞”,江西乡村全面振兴的翅膀必将更加有力。这片承载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正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以人才为笔,以产业为墨,奋力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
(王川 全媒体记者 李军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