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江西省“打假治敲”举报电话:0791-88912728

首页 > 财经> 正文

直面电信网络诈骗:从案例警示到全民共治的防御体系

编辑: 肖霞来源: 经济晚报2025-09-22 20:44:38

  电信网络诈骗如影随形,技术升级让骗局更隐蔽,但防范只需守住底线:不轻信陌生指令,不泄露隐私,不向陌生账户转账。个人多一分警惕,骗子就少一分机会;平台严把账户交易关,社会协同织密防护网,才能让诈骗无机可乘。清醒者不入陷阱,警惕心就是最好的盾牌。

案例一:

  冒充金融监管人员以“消除征信不良记录”实施诈骗案例概要:受害者王某接到自称“银保监会工作人员”电话,对方准确报出其身份证号、信用卡额度,并称其因“网贷逾期”将被列入征信黑名单,影响子女升学。王某慌乱中按指示添加“专员”微信,对方发送“银保监会红头文件”及“征信系统截图”,要求转账3万元至“银联认证账户”作为“信用佐证”,承诺24小时退回。王某转账后,对方失联,资金被迅速转至多个账户并提现。

  诈骗手法分析

  不法分子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利用非法收集的银行卡 号、贷款额度等个人信息,通过电话、社交软件等联系消费者 并骗取信任,谎称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互联网贷款等借贷产 品时产生逾期记录,将被列入“征信黑名单”,如要“修复征 信”,需向指定的“专用账户”转入资金进行“信用佐证”,并称该笔款项随后将予退回。一旦消费者信以为真操作转账,不法分子迅速转移资金并藏匿。

案例二:

  “以房养老”陷阱案例概要:72岁的退休教师李某被一家“养老服务公司”宣传吸引,对方声称“以房养老理财项目”可将房产抵押获取高额收益,每月返息8%,本金安全且不影响居住。李某抵押房产获得150万元后,全部投入该公司“理财产品”。半年后,公司以“资金周转”为由暂停返息,随后失联。李某发现房产已被抵押给多家小贷公司,资金被用于炒虚拟货币和挥霍。因无法偿还债务,李某的房产被法院强制拍卖,血本无归。

  诈骗手法分析

  不法分子打着“以房养老” 旗号,诱骗老年人抵押房产 购买所谓“理财产品”。实 际是以老年人房产办理抵押 借款,获取资金后便挪作他 用甚至挥霍。一旦资金链断 裂,老年人不仅无法收回本金、获得收益,还将面临房产被强制拍卖的风险。

  法律后果

  主犯被判集资诈骗罪,处12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但大部分资金已被挥霍无法追回。

案例三:

  “刷单返利”电信网络诈骗案例概要:大学生张某在社交平台看到“足不出户日赚500元”的刷单广告,联系后被拉入微信群。诈骗分子先让其完成小额刷单任务(如点赞、下单),并迅速返还本金和10%-20%的佣金。尝到甜头后,张某逐步加大投入,按对方要求下载“投资APP”,并转账5万元进行“高额返利任务”。三天后,张某发现无法提现,且APP瘫痪,对方失联。

  诈骗手法

  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日赚高额”刷单广告,以小额返利骗取信任后,诱导受害者下载虚假投资APP并加大投入,待大额转账后切断联系、瘫痪平台,利用境外服务器和虚假APP快速转移资金。其核心为“小额建信任—高返利诱导—虚假平台收割”,最终导致受害者血本无归。

  法律后果

  张某损失5万元,案件涉及全国超千名受害者,涉案金额达3000余万元。警方跨省抓捕主犯12人,其通过“多层代理”发展下线,利用境外服务器隐藏身份。主犯因诈骗罪被判10年有期徒刑,但大部分资金已被转移至境外。

广告银行南昌分行提醒:电信诈骗的社会危害与法律红线对个人的危害

  2024年电信网络诈骗涉案金额超4200亿元,较2023年增长40%,单案最高达1.2亿元,老年人人均损失18万元,学生年均被骗4.5万元,七成受害者陷入破产或债务危机。诈骗分子利用AI换脸、伪造公文等技术冒充公检法或熟人,以“资金验证”“消除征信”为由诱导转账,得手后通过虚拟货币洗钱,追赃率不足25%。根据《刑法》第266条,诈骗金额超5000万元可判无期徒刑;《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明确非法买卖电话卡、银行卡或提供技术支持均属违法。受害者除财产损失外,常因隐私泄露、家庭矛盾陷入抑郁或焦虑。公众需牢记“三不原则”:不轻信陌生来电、不透露个人信息、不随意转账;公检法不会通过电话要求转账至“安全账户”,高回报投资需先查证监会备案,谨防“馅饼变陷阱”。

  金融机构的职责

  金融机构在反诈中的核心职能涵盖账户管控、交易监测及执法协同三大领域:首先,通过严格审核用户身份信息与账户开立流程,防范虚假注册、非法买卖账户等风险,阻断诈骗资金通道;其次,依托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识别异常交易行为(如高频转账、大额资金快进快出),及时采取账户冻结或交易拦截措施,遏制资金非法流动;此外,需主动配合执法部门提供涉案资金流向数据,协助开展资金溯源与紧急止付,提升案件侦破与追赃效率。通过系统性风险防控与跨部门协作,金融机构可有效遏制诈骗资金转移路径,降低社会经济损失。

  全民宣传

  通过社区讲座、媒体平台普及“三不原则”(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强调公检法不会电话要求转账,高回报投资需核实资质。利用短视频、案例警示揭露“AI换脸”“虚假征信”等新型骗局,提醒保护个人信息。学校、企业定期开展防诈培训,银行在转账环节增加风险提示。多方联动构建“识骗-防骗-止损”防线,提升公众警惕性与应对能力,从源头减少诈骗发生。

  结语

  电信网络诈骗如影随形,技术升级让骗局更隐蔽,但防范只需守住底线:不轻信陌生指令,不泄露隐私,不向陌生账户转账。个人多一分警惕,骗子就少一分机会;平台严把账户交易关,社会协同织密防护网,才能让诈骗无机可乘。清醒者不入陷阱,警惕心就是最好的盾牌。

相关新闻

经晚直播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