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罗军平:慢火淬炼千年瓷韵
编辑: 吴凡来源: 经济晚报2025-09-25 10:41:18
编辑: 吴凡来源: 经济晚报2025-09-25 10:41:18
罗军平总爱在清晨踏入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的工作室,或许那时龙窑的余温尚未散尽。他扶了扶架在鼻梁上的眼镜,指尖划过陶瓷作品上凝结的釉面,像在翻阅一部无字的陶瓷史。
(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所长罗军平)
这个说话带着书卷气的男人,用三个字概括吉州窑的精髓:慢、土、火。在2025年江西非遗展上,他演示木叶天目盏制作时,观众注意到他拉坯的手势——左手托坯如捧婴儿,右手修边似抚琴弦。
戴眼镜作业的他也总是笑道:镜片能滤去浮躁,看得清釉色变化里的乾坤。“吉州窑的美,是时间与泥土的对话。”
吉州窑的37家作坊如星火散落,却难掩产业之困:龙头企业年营收仅2000万元,技艺传承青黄不接。罗军平的手指抚过窑壁,留下浅浅的泥痕:“人才是窑炉里的薪柴,断不得。”
在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十余名学徒从拉坯到烧窑,一步步复刻古法。2025年龙窑开窑时,他特意将首件木叶盏递给年轻匠人,寓意薪火相传。
(学徒工作中)
“我们烧的不是瓷器,是时间。”罗军平摩挲着窑壁上经年累月的火痕说。
目前,吉州窑已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不是招牌,是承诺。”罗军平拾起一片桑叶,叶脉纹理与黑釉盏上的木叶纹重叠。
吉州窑的魂,在本地瓷土,在草木灰釉料,在龙窑的柴火香。他坚持研究古法制作,成品率从三成提至七成,靠的是对“窑性”的透彻理解:“每把火都有脾气,得顺着它的性子来。”
(吉州窑龙窑)
作为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的所长,罗军平更在意本地的瓷土矿。他通过研究发现,吉州窑所在地吉安县永和镇周边特有的瓷土含铁量正是木叶盏呈现特有釉色的关键。
他研发出的“仿古哑光釉”,在灯光聚焦下,瓷面对着强光竟然可以吸光,无论是瓷质、古拙感,都堪与“吉州窑老盏”相媲美。
他的作品《禅韵》茶具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银奖,作品《翔霖银丝》荣获中国(北京)第十一届大地奖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金奖。
(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部分陈列品)
吉州窑陶瓷研究所工作室永远亮着灯,十余名学徒实行理论加实操模式。同时罗军平设计出古法+现代双导师制,请来景德镇老匠人指导柴烧,美院老师教授设计。
他的学徒余川,将剪纸纹样与木叶盏结合,作品在深圳文博会卖出2.8万元高价。
在所里每次举行的品鉴会上,他会把失败品砸碎在青石板上,脆响中夹杂着讲解:听,这声脆说明釉层太薄,像吉州窑的筋骨没长结实。
作为4A级景区的吉州窑,目前正在蓬勃发展,但罗军平更在意瓷器的呼吸:“硬件是骨架,瓷韵才是血肉。”他推动“开窑盲盒”体验,让游客触摸窑变的惊喜;与高校合作设计文创,让木叶盏登上国际展台。“两条腿走路,一条承古,一条开新。”他说这话时,窑火正舔舐着夜色,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而窑火映照下的天目釉会显露出星空般的曜变,那是吉州窑最本真的语言。
初秋的骄阳照耀着工作室的瓦檐,罗军平正在给新一批桑叶分类。他总说做吉州窑要学桑树:根扎得深,叶长得慢,但熬过春秋,自会成材。
这让他想起宋代诗人杨万里写永和镇的诗句:陶家与瓷家,纷然出江表。千年后,他的念想依然如初——让吉州窑的火,烧得更慢,更久,更明亮。
(王梓沣 张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