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家型思政课教师的养成环境研究
编辑: 肖霞来源: 2025-10-10 12:52:02
编辑: 肖霞来源: 2025-10-10 12:52:02
摘要: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师也需要培育教育家精神。从微观层面来看,除了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努力,良好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孕育教育家精神的肥沃土壤。本文聚焦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从高校思政课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必要性、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家型教师的培育困境、优化高校思政课教育家型教师培育环境的路径展开探讨,旨在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育教育家精神、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提供实践指导。
2024 年 8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权益保障、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等要求。
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肩负着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使命。从微观层面探究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以下三个问题亟待解答:一是高校思政课是否需要教育家型教师;二是何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家型教师培育困境的主要根源;三是如何优化高校思政课教育家型教师的培育环境。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探究,旨在从微观层面为高校思政课教育家型教师的养成环境提供优化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必要性
创新是教育家型教师的核心特质,这要求教师既要博学笃志、融会贯通,更要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拥有合理的学术探究与教学创新空间。这种空间并非脱离规范的“绝对自由”,而是在法律法规、教育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探索权。这一点对高校所有教师都应一视同仁,思政课教师自然也不例外。
然而,部分人将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否定其学术属性,认为思政课教师无须进行理论创新,即使有所创新,也仅局限于阐释方式。这种认知将思政课教师等同于“教书匠”,显然是对思政课本质和教师职责的误解。事实上,思政课的政治性以学理性为支撑,其学理性又需要通过持续的学术创新来深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师既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需求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这些,显然只做“教书匠”是远远不够的。
这种片面认知的负面影响体现为以下几点:其一,它消解了思政课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内在动力;其二,它在学术层面限制了思政课教师的创新路径;其三,在教学层面若过度强调“标准化”而扼杀个性创新(如强制使用统一课件导致授课内容雷同),不仅会削弱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也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违背思政教育的规律。
实际上,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挖掘新材料、探索新方式,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与实效性,还要在学术层面立足中国实践,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内涵。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以成为教育家型教师为奋斗目标,既要坚守政治信仰,又要锤炼学术品格,在勤学笃行中提升素养,在求是创新中担当使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家型教师培育困境的主要根源
将思政课教师矮化为“教书匠”,否定其教育家境界提升的必要性,且无视其创新劳动的错误认知,是思政教育领域长期累积的观念偏差所致。
从社会环境来说,市场经济浪潮中部分功利性思想对教育价值认知产生了误导。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人将能否直接带来经济收益作为判断人或事是否有价值的标准,这种片面认知导致对不同学科价值的判断出现偏差。事实上,教育的价值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理工科在推动物质文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科(包括思政课)则在塑造精神世界、培育价值观念、传承文化基因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思政课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这种价值虽不能直接体现为物质财富,却是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基石,绝非“无用”。
”思政课无用”的错误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价值。当思政课的精神价值被忽视时,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的地位自然受到影响,甚至部分人认为他们只需按照既定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即可,无须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此外,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阶段性局限。部分思政课教师过度依赖课堂理论讲授,忽视了实践教学的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外界的误解。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帮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相较于其他课程,思政课实践教学因涉及面广、参与人数较多、内容需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等特点,组织实施确实存在一定难度。若思政课只停留在理论阐释层面,既难以让学生深刻领会理论的实践伟力,也会影响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与创新动力。
在上述环境的影响下,部分思政课教师可能会逐渐产生自我认同危机,对职业价值产生怀疑,从而失去探索教学模式、钻研学术问题的动力,陷入“教书匠”的角色固化,这不仅制约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对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形成了阻碍。
三、优化高校思政课教育家型教师养成环境的路径
根据长期观察与研究,要扭转将思政课教师固化为“教书匠”的错误认知,推动其自觉向教育家境界迈进,需着力优化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三大外部环境。其中,制度环境是根本保障,文化环境是实践支撑,社会环境是催化力量,三者协同发力方能形成良性生态。
制度环境的优化。制度环境是培育高校教育家型思政课教师的关键。制度体系(尤其是政策机制)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而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只有落实见效的制度设计,才能真正成为滋养教师成长的土壤。制度环境主要包括对教师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相当于“指挥棒”,指引着教师努力的方向。
考核评价机制需兼顾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自主性和创新性、减少不必要限制以激发教师的创造力的同时,坚守政治底线。同时,建立容错机制,明确非原则性失误的界限,鼓励思政课教师在探索中试错、修正。此外,考核评价机制还应契合实际,确保标准的合理性,避免因标准过高导致“造假应付”或“放弃努力”的消极后果。归根结底,考核评价机制是为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而制定的。若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机制本身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文化环境的优化。若要培育更多教育家型思政课教师,需优化对思政课教师的管理模式。高校领导不仅要对思政课教师提出较高的教学和科研目标以及具体要求,更要关心、帮助其成长。严与爱不是对立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严的要求是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师素养,爱则是帮助他们解决在素养提升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困惑。若忽视这些,严的要求很可能落空。
社会环境的优化。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成长动力。而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受父母影响。家长对思政课的认知又与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密切相关。因此,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让更多家长认识到其科学性与现实意义,从而改变家长对思政课及其教师的错误认知,进而引导学生尊重思政课教师,重视思政课,为思政课教师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金霞
关键词:教育家型思政课教师;高校;养成环境
所在单位:南昌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4(25):9-12.
[2]蔡小雄.弘扬教育家精神做教育家型教师[J].人民教育,2023(21):67-69.
[3]李劲松,董亚.基于“教育家精神”标准的高校教育家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学术探索,2024(9):144-149.
[4]李贵安,杨博谛.教育家型教师的内涵、素养与成长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3(6):109-118.
[5]张旸,刘燕妮.教育家精神的理论逻辑、时代创新及弘扬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4(8):40-47.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