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持平作品荣登国家级期刊《中国收藏》2025年10月刊
编辑: 肖霞来源: 2025-10-13 14:43:30
编辑: 肖霞来源: 2025-10-13 14:43:30
在色彩与梦境中寻真
文/赵振莲
要真正读懂陈持平的丙烯画,就必须先充分了解他的为人与艺术品格。作为一名始终走在丙烯画创作前沿的画家,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映射出其内心的细腻情感与深刻认知。而这一切的根源,正是源于他对艺术精神本质的不懈追求。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他不仅通过画面传递出对生活的体悟,更将心中的艺术理想予以视觉再现。画布之上是精心构筑的视觉图景,而作为观众,我们则得以借助色彩与形构,窥见他那纯粹而执着、简单而深沉的内心世界。
回顾陈持平的艺术历程,可知他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其祖父陈开泉乃刘海票的得意门生,父亲也是一位书法大家。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他自幼深受熏陶,于书画领域积淀了深厚功底。然而,时代变迁往往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方向与学术理念。面对新的语境,他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身的艺术边界,致力于在丙烯画中构筑一个理想化、情感化的虚拟叙事情境。这种绘画风格的形成,在当代画坛中无疑具有代表性意义。
从作品来看,陈持平虽选择丙烯这一现代媒介,却并未丢失作为艺术家的传统精神底蕴。他的许多题材仍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美学,如鸳鸯、荷花等典型意象,皆透露出浓厚的东方意蕴。而在风景题材创作中,如海边、山水等,陈持平则展现出极为大胆的用色风格。他不吝于宣泄色彩,常以浓郁饱和之色构建情境,赋予画面强烈的视觉张力与开放的情感氛围。他在丙烯艺术上的成功,正得益于对个人道路的坚定选择——让思想与创作实践并行,以文人思潮为引领,以丙烯颜料为媒介,从而在画布上建立起一个自洽而深厚的美学体系。
丙烯颜料在混合与胶着之间流动变幻,使画面在观者眼中呈现出虚实交织的质感。你能感受到这是源于写生的场景,却又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更像是对某一情景的回味与编织,如梦一般将丙烯画的笔触转化为内心记忆的拼接与重组。这一创作过程既带有某种朦胧与不确定性,又奇妙地引导观众贴近画家的心理状态。欣赏他的画,仿佛与他共同经历了一场心绪的起伏。
例如陈持平的《我在未来寻找你》系列,以“未来”“记忆”与“过去”交织呈现。画面中的海浪并不汹涌激烈,而是以平静之态泛起层层涟漪。落日余晖洒落海面,灿烂辉煌,正如“天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境界。画中既有夕阳西沉,也有月色清辉,其间轻轻点出一个行走于浪潮与滩涂交界的人影。在观众看来,这一系列实则更像是他对自我生命与时间维度的深沉诠释。
《残荷犹自盖鸳鸯》 丙烯画布 91厘米X72.7厘米2025年
总体而言,陈持平的丙烯画反映出其理想审美与现实精神之间的碰撞。但这一过程并非激烈对抗,而是在沉静状态中实现的“和平演变”。最终,在欲望横流的时代里,他既保持了为艺术守真的初心,也始终注重对形式美学的探索。因此,若论当代丙烯画应秉持怎样的精神指向,陈持平的作品,无疑提供了极具引导性与参照价值的答案。
艺术家简介:
陈持平,1953年生,祖籍福建仙游。其擅长丙烯画,兼攻篆书、草书,尤其喜好草书。祖父陈开泉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前身)国画组毕业的艺术家,系刘海粟的得意门生。父亲陈祖儒是一位书法家,自幼得家传作画习字。陈持平现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其画作具有大胆奔放、热情如火的特点,充满动态之美。作品被《中国文化报》《文化月刊》《艺术市场》《中国艺术》《中华英才》等报刊发表,并被新华网、中华网、搜狐网等平台报道。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艺术数字资源库。2023年1月,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陈持平丙烯画作品选》;2023年9月,团结出版社出版陈持平编著的《新时代名家画集》。2023年6月,其作品参加由中国女画家协会、现代工笔画院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主办的“传薪•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
《独坐对残缸》 丙烯画布 91厘米X72.7厘米 2025年
《问世间情为何物》 丙烯画布 91厘米X72.7厘米 2025年
《我在过去中寻找你》 丙烯画布 91厘米X72.7厘米 2025年
《为谁零落为谁开》 丙烯画布 91厘米X72.7厘米 2025年
《只影向谁去》 丙烯画布 91厘米X72.7厘米 2025年
《我在未來中等待你》 丙烯画布 91厘米X72.7厘米 2025年
《山重水复疑无路》 丙烯画布 91厘米X72.7厘米 2025年
《我在记忆中寻找你》 丙烯画布 91厘米X72.7厘米 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