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首页 > 工信> 正文

探索在钼铼资源回收的路上

编辑: 来源: 经济晚报2018-06-22 15:25:00

   7286吨,这是德铜2017年钼精矿产量,又一次刷了新高。
  相对于德铜的名气,这个产量并不算什么。
  但,时间轴移到30年前,这个数字就是一座丰碑。回收是最好的节能,德铜正在路上。
看天吃饭的“作坊” 
  德兴铜矿有色金属资源矿藏丰富,除了大家熟知的铜金属量700多万吨,还伴生有钼金属量约28万吨,约占全国储量的16%。德铜,是个铜矿厂,也是个十足的大钼矿。 
  一直以来,秉承对资源的吃干榨净就是节能的思维,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德铜就开始了对钼资源回收技术的研究,选钼实验陆续开始。八十年代末期,德铜与北矿院合作进行了浮选柱工业试验、矿浆温度查定和充氮工业试验。 
  直到90年代初,选钼才正式开始工业生产,但受到原料不稳定、技术水平有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也只能间歇性的在原矿品位高、气温条件好时才开车生产,一年之中最多运行半年,有些年份甚至全年停车,根本无法做到连续作业。 
  那时候,选钼在外人眼里就像个“作坊”,产量极低,一年仅生产20多吨钼精矿,生产完全是看天吃饭,成本却是高得惊人。 
  可是,不继续生产意味着那28万吨钼精矿,将随着铜精矿进入冶炼炉最后变成黝黑的废渣,原本应该和铜一样熠熠生辉的钼资源,不应该是这样的结局! 
 站上四位数高台 
  付出是肯定的。 
  德铜自九十年代选钼投入工业生产以来,对铜钼分离方法及分选过程的试验研究从未间断,然而最多也只能产出300多吨钼精矿,哪里出了差错?他们绞尽了脑汁。 
  直到2001年,德铜打破常规,追根溯源,对分选之前原矿性质对浮选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原料中存在一些微细粒及选铜过程中的残留药剂,虽然占比不高,却使得铜钼分离难度加大,对于选钼来说,是十足的祸害。基于这一研究结论,一个新的思路在德铜人中形成,那就是:采用旋流器对选钼原料进行“脱泥”、“脱药”处理,减少微细粒及残留药剂的负面影响。 
  经过近一年的试验和相关技术改造,2002年6月,选钼预处理工艺正式应用于选钼生产,钼精矿产量和铜钼分选回收率有了突破性的提高,结束了选钼由于铜精矿含钼低和冬季寒冷难以连续开车的历史!不仅如此,选钼回收率和精矿品位分别提高了11.41个百分点和0.63个百分点,药剂消耗下降32.17%。 
  就在这项工艺应用的当年,钼精矿年产量就由前一年的370余吨一下跃升到1100余吨。自此,德铜钼精矿年产量稳稳地站在了四位数的高台上,越来越多被被作为废渣处理的有用金属,变废成宝。
 无限前景的未来 
  抓住了问题关键的人们不断地将钼精矿产量和品质往上推进,就在指标提升的同时,使另一种金属的回收成为了可能——铼! 
  铼是什么?铼是国家战略紧缺资源,是制造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金属。据了解,铼资源常与钼资源伴生,德铜铼金属量约1700吨,约占世界的10%,占中国的80%以上,但铼在矿石中的含量却非常低。 
  德铜员工从最简单的工艺开始,继续探索。1998年,德铜开始钼酸铵与铼酸铵生产工艺研究;2002年,430吨/年钼酸铵项目投产;2004年,1200吨/年钼酸铵改扩建项目实施……随着5600吨/年钼酸铵项目实施并投入试运行,铼酸铵设计产能达2541公斤/年。 
  每一项创新创业的背后,是钼铼金属延伸产品的持续拓展,是钼铼资源回收技术的不断突破,更是人们对于资源吃干榨净的不懈追求。目前,德铜已是全国最大的钼、铼加工产地之一。
(李臻真 郑建英 记者 汤洪)

编辑:陈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