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首页 > 时政 > 省内> 正文

甩掉“穷帽” 打开“话匣”——老左“普通话”里的新生活

编辑: 储琳玲来源: 新华社2021-04-29 10:10:44

  脱贫之后,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村民彭冬莲发现,老伴左秀发变得有点儿“话痨”,“过去他可不是这样,见到陌生人话都说不利索”。

  神山村坐落在井冈山深处、黄洋界脚下,平均海拔800多米,村民们的先祖是躲避战乱而迁徙至此的客家人,客家话是村里的“官方语言”。

  群山延绵起伏,隔绝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过去不少村民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以前外乡人来到村里,难免会遇上语言不通的尴尬。

  今年71岁的老左也不例外。年轻时,老左家里只有2亩薄田,却要维持全家老小八口人的生计,他每天只能上山砍几根毛竹补贴家用。穷苦拮据的生活,让原本就不苟言笑的老左更加沉默寡言。

左秀发和记者聊起家常。(新华社记者万象摄)

  拓宽道路、改造旧房、兴起旅游……随着一系列精准扶贫举措落地见效,神山村甩掉了贫穷的帽子,这个一度要整体搬迁的山村开始重现生机,老左的生活也因此转了一个大弯。

  “欢迎光临,请进来先喝口茶吧!”眼下正是神山村的旅游旺季,在自家民房改建的农家乐里,老左一边忙着整理碗筷,一边用流利的普通话和客人打着招呼。屋里一排柜台上,各种山货和土特产琳琅满目。

左秀发(左一)在向游客介绍自家加工的手串。(新华社记者万象摄)

  “刚开始我还有些不适应,见到陌生游客紧张得半天都说不出一句话来。”老左说,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后,不但人气旺起来,也为村民们打开一扇接触外界的窗口。每天同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交谈,久而久之,老左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顺溜,性格也逐渐开朗起来,碰上热情的外国游客,还能跟着老外说上几个英文单词。

  村里游客多,老左的“话匣子”就停不下来。作为红军烈士的后代,他经常向外地游客讲述这片红色土地上的革命故事,也会聊聊这些年来村里的变化,说到动情处时,还会配合丰富的肢体语言。一旁的专业导游都夸赞老左“讲得精彩”。

左秀发在使用新买的智能手机。(新华社记者万象摄)

  “脱贫攻坚不仅让村民在物质生活上‘翻了身’,更重要的是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神山村村支书彭展阳说,脱贫攻坚让神山村旧貌换新颜,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2800元增长到2020年的2.8万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美好生活的起点。现在村民们的精气神高涨,对乡村振兴也充满信心,接下来村里将吸引更多客商前来投资,探索和村民们新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

  伴随着村口响起的大巴鸣笛声,游客接踵而至。记者向老左挥手告别,他咧了咧嘴,笑容如井冈山上的春风一般。